尽管中国对俄出口下降,但新协议显示在美国压力下仍有“增长空间”

新闻要点
分析人士周二表示,尽管中国对俄罗斯的汽车出货量有所放缓,但两国仍有空间推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的贸易增长。此举正值两国在美国市场压力下寻求替代方案。俄罗斯因乌克兰冲突面临西方制裁,难以从西方进口消费品、个人电子产品和通用机械,而中国可以满足其需求。 自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第一任期以来,中美贸易关系因关税上升而逐渐疏远,并在今年迅速升级。ISEAS – Yusok Ishak Institute的高级研究员Jayant Menon指出,在美国市场关闭的情况下,中国正在寻找新市场,俄罗斯市场“有增长空间”。 俄罗斯总统普京周二在北京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随行的有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主席阿列克谢·米勒和俄罗斯石油公司首席执行官伊戈尔·谢钦。根据中方声明,双方签署了20多项双边合作协议,涵盖能源、航空航天、人工智能、农业、卫生、科研和教育等多个领域。
背景介绍
自2022年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美国及其盟友对俄罗斯实施了严厉的经济制裁,限制了俄罗斯获取西方技术和商品的能力。这促使俄罗斯转向中国寻求替代贸易伙伴和商品来源。 同时,自唐纳德·特朗普总统于2018年启动贸易战以来,美国一直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并在2025年特朗普总统连任后进一步升级。这种持续的贸易紧张关系促使中国积极寻求多元化出口市场,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因此,中俄两国在各自受到美国经济和政治压力的背景下,深化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成为一种战略选择。
深度 AI 洞察
在地缘政治压力下,中俄扩大本币结算贸易的深层战略意义是什么? - 这不仅仅是规避制裁或关税的短期策略,更是对美元在全球贸易和金融体系中主导地位的长期挑战。 - 通过增加人民币和卢布结算,两国旨在建立一个平行且更具韧性的金融基础设施,以应对未来可能加剧的西方金融武器化。 - 这种模式的成功,可能会鼓励其他对美元主导地位不满的国家效仿,从而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进程,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结构性影响。 当前美国政治环境(特朗普连任)如何影响中俄贸易多元化的加速? - 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和保护主义立场,以及对中国和俄罗斯持续施压的趋势,直接加速了两国深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 - 这种政策的可预测性(即持续的对华关税和对俄制裁),使得中俄两国能够更明确地规划其长期贸易和供应链战略,减少对美国政策不确定性的依赖。 - 特朗普的连任巩固了反全球化和国家主权经济的趋势,为中俄构建替代性贸易网络提供了更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国际氛围。 除了即时贸易数据,这种不断深化的伙伴关系对全球供应链和经济区块发出了怎样的长期结构性信号? - 它预示着全球经济碎片化和多极化趋势的加速,可能导致不同地缘政治联盟内形成更加自给自足的贸易区块。 - 长期来看,这将促使全球供应链进行重组,降低对单一国家或西方主导体系的依赖,可能形成以中国为中心、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紧密相连的“东方经济圈”。 - 这种结构性转变不仅影响商品流动,还将重塑技术标准、投资流向和资本市场结构,为投资者带来新的风险和机遇,尤其是在资源、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