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莫迪访华后,特朗普称印美贸易关系是“彻底的单方面灾难”

全球
来源: 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发布时间: 2025/09/02 12:50:00 (北京时间)
美印贸易
关税战
地缘政治风险
供应链重组
特朗普政策
莫迪访华后,特朗普称印美贸易关系是“彻底的单方面灾难”

新闻要点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重申了对印度的批评,称两国贸易关系是“彻底的单方面灾难”,此前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访问中国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声称印度曾提出将关税降至零,但现在“为时已晚”,并指责印度对美国出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同时从美国购买大量商品。 此言论是在美国对印度征收50%关税的背景下发表的,其中包括上月因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而征收的25%的二次关税,印度称这些关税“不公平、不合理”。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2024年印度对美国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为6.2%,而美国对印度商品的关税为2.4%。分析师指出,中印关系的改善对两国有利,尤其是在知识产权获取和制造业发展方面,但这可能使美国在“将中国描绘成麻烦制造者”的宣传战中处于劣势,从而进一步巩固多极化格局。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淡化了美国关税促使中印走近的说法。

背景介绍

过去几个月,美印关系持续恶化,扭转了二十多年来不断改善的态势。美国官员加大了对新德里购买俄罗斯石油的批评力度,而印度则反驳称美国和欧盟也在与俄罗斯进行贸易。去年5月,印度曾提议在钢铁、汽车零部件和制药领域实行“零对零”互惠关税协议,但双方未能达成一致,导致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出口商品征收50%的关税。印度外交部指出,批评印度的国家自身也在与俄罗斯贸易,且不像印度那样是“至关重要的国家强制需求”。 此次事态发生在印度总理莫迪于8月31日至9月1日访问中国天津并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晤之后。两国领导人在上海合作组织(SCO)峰会期间强调了彼此作为伙伴而非对手的重要性。此背景下,特朗普的激烈言论凸显了其政府在贸易和地缘政治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以及对印度外交走向的敏感性。

深度 AI 洞察

特朗普对印度的强硬姿态,尤其是在莫迪访华后,其背后的地缘政治驱动因素是什么? 特朗普政府对印度贸易和能源政策的攻击,远不止于贸易逆差或俄罗斯石油进口的表面经济考量,更深层的原因在于: - 遏制中国影响力: 莫迪访华并与习近平确认“伙伴关系”,直接挑战了特朗普政府旨在将印度定位为印太地区对抗中国主要堡垒的战略叙事。特朗普可能认为印度正偏离美国遏华战略,因此通过贸易施压,试图将其拉回美国阵营。 - 美国优先与国内政治: 特朗普长期推行“美国优先”政策,并通过煽动贸易民族主义来巩固国内支持。对印度施压,尤其是在其与美国主要战略对手接触后,有助于向其国内选民展示其强硬立场和兑现竞选承诺。 - 多极化趋势的抵抗: 全球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印度寻求战略自主,与中俄等国保持平衡关系。特朗普的策略可能是试图通过经济胁迫,阻止这种多极化趋势对美国霸权地位的侵蚀。 鉴于贸易紧张局势升级和区域联盟的转变,对美国、印度和中国境内的公司以及与这些国家进行贸易的公司可能产生哪些经济和投资影响? 这种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预计将带来显著的经济和投资影响: - 供应链重组加速: 寻求“中国+1”或“印度+1”战略的公司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美国对印度的关税可能促使部分企业重新评估印度作为替代生产基地的可行性,转而寻求越南、墨西哥等其他选项,或将生产回迁美国。 - 市场准入壁垒增高: 美国和印度之间的贸易壁垒将直接影响商品流动,特别是那些受关税影响的行业(如钢铁、汽车零部件、制药)。企业需要重新评估市场准入策略,甚至考虑本地化生产以规避关税。 - 地缘政治风险溢价上升: 投资者将对与这些国家高度相关的资产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尤其是在科技、国防和能源等战略性行业。跨国公司可能需要更复杂的风险管理策略来应对政策突变。 - 区域贸易集团的重要性: 随着双边摩擦加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或未来印度与中国、俄罗斯等国加强的SCO经济合作,可能为企业提供规避部分关税影响的替代路径,但同时也可能使全球贸易格局进一步碎片化。 美印关系的变化将如何影响全球供应链多元化战略以及西方企业更广泛的去风险化努力? 美印关系的恶化将对全球供应链多元化和西方企业去风险化产生深远影响: - 印度作为替代中心的吸引力下降: 印度原本被许多西方企业视为“中国+1”战略的重要替代目的地,尤其是在制造业和数字服务领域。但美国关税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将显著降低印度的吸引力,迫使企业重新考虑其多元化战略。 - 去风险化策略的复杂化: 企业在寻求降低对单一国家(尤其是中国)依赖的“去风险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将变得更加复杂。原本旨在分散风险的策略可能因地缘政治波动而产生新的风险点。 - 区域化供应链的崛起: 为了应对不确定性,企业可能会进一步推动供应链的区域化,即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内部建立更紧密的供应链生态系统,以减少跨区域的政治和贸易风险。 - 技术与战略产业本土化: 关键技术和战略性产业(如半导体、关键矿产、生物制药)的本土化或“友岸外包”将进一步加速。政府补贴和政策支持将引导相关投资流向更具政治可靠性的国家,即使经济效率可能有所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