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商在关税博弈中占优,预计仅承担9%的成本

新闻要点
根据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金公司)的估计,中国出口商在中美贸易中拥有显著的议价能力,仅承担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今年早些时候征收的关税成本的9%。 中金公司的这一发现与包括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内的美国官员此前的说法相悖,后者曾声称华盛顿在今年4月推出的全球关税攻势中占据上风。 中金公司的分析师指出,美国进口商身处供应链中间,难以将成本完全转嫁给终端市场或彻底转移给出口商,因此他们通过压缩利润空间来应对。例如,从今年4月到7月,在有效关税增加27个百分点的情况下,中国进口商品的平均价格仅下降了2.4%。这部分表明中国商品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和议价能力。
背景介绍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早些时候对中国商品加征了关税,这是两国间长期贸易冲突的延续。这些关税旨在减少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并迫使中国改变其贸易和产业政策。 此前,包括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在内的美国官员曾宣称,关税成本主要由中国出口商承担,从而使美国在全球关税战中占据优势。然而,这一观点在中国国内一直存在争议,许多分析认为关税成本最终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或进口商。
深度 AI 洞察
中金公司的分析对美国关税策略的有效性提出了哪些深层挑战? 此分析直接挑战了特朗普政府关于关税成本主要由中国承担的叙事,揭示了更为复杂的经济现实。它表明: - 美国进口商的议价劣势: 关键在于“夹在供应链中间”的美国进口商,他们无法有效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也难以完全压低中国出口商的价格。这暗示了美国市场对特定中国商品存在刚性需求或缺乏可行的替代来源。 - 中国商品的韧性与竞争力: 面对高达27%的有效关税增幅,中国商品价格仅下降2.4%,这凸显了中国出口商的强大议价能力和其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不可替代性或高性价比,使其能够吸收大部分的关税冲击。 美国进口商利润受挤压的长期影响是什么,这会如何重塑供应链策略? 美国进口商利润持续受挤压预示着多重长期影响: - 加速供应链调整: 面对持续的利润压力,美国企业将被迫加速供应链多元化或将生产迁回美国(reshoring)。但这往往伴随着更高的初始成本和运营复杂性,短期内难以完全实现。 - 行业整合与淘汰: 利润率较低的进口商可能会面临更大生存压力,导致行业整合。那些能够有效管理成本、寻找替代供应商或拥有强大品牌议价能力的企业将更具韧性。 - 创新与自动化投入: 为抵消关税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美国企业可能加大对自动化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以提高国内生产效率,但这需要时间并伴随高额资本支出。 如果关税未能有效削弱中国出口竞争力,特朗普政府的贸易策略将如何演变? 如果中金公司的分析被广泛接受并证明关税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特朗普政府的贸易策略可能面临调整: - 策略反思与升级: 政府可能会重新评估现有的关税工具,考虑采取更具针对性的非关税壁垒,如技术出口管制、投资审查,或更严格的原产地规则,以期从其他维度施压。 - 寻求多边合作: 鉴于单边关税的局限性,美国可能更积极地寻求与盟友建立统一战线,共同应对所谓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形成更大的国际压力。 - 国内产业补贴: 为增强美国本土产业竞争力,政府可能加大对关键战略行业的补贴和支持,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但这可能引发其他国家的贸易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