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在增长持续飙升之际,投资者是否应继续增持股票?

新闻要点
英伟达(Nvidia)在第二季度业绩报告中再次展现了其在人工智能(AI)领域的领先地位。该公司营收同比增长56%至467.4亿美元,调整后每股收益增长52%至1.05美元,均超出分析师预期。 尽管受美国对华出口限制影响,英伟达本季度未能向中国客户销售芯片,导致约80亿美元的收入损失并进行了45亿美元的库存减记,但其增长势头依然强劲。英伟达预计中国市场是一个每年增长50%、价值500亿美元的巨大机遇,并正在寻求美国政府的出口许可,以恢复向中国客户销售H20芯片,甚至推动销售其最新的Blackwell芯片。 数据中心业务仍是主要增长动力,营收增长56%至411亿美元,其中网络设备收入几乎翻倍。游戏、专业可视化和汽车等其他业务也表现出色。公司财务状况稳健,运营现金流达154亿美元,自由现金流135亿美元。英伟达预计第三季度营收约为540亿美元,并指出如果中国市场开放,可能额外增加20亿至50亿美元的H20芯片销售额。 文章认为,尽管面临中国市场的逆风,英伟达的增长依然惊人。随着AI基础设施支出的持续增长以及公司强大的护城河(包括CUDA软件平台和网络产品组合),英伟达预计未来五年AI基础设施市场将达到3万亿至4万亿美元。目前,该股的远期市盈率为29.5倍(基于2026年分析师预期),PEG比率低于0.8,被认为被低估,因此仍是值得买入的股票。
背景介绍
英伟达是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计算公司,以其图形处理单元(GPU)闻名,这些GPU是AI训练和推理工作负载的核心。近年来,随着生成式AI和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兴起,对高性能计算硬件的需求呈爆炸式增长。 然而,自特朗普总统于2024年再次当选以来,美国政府对中国获取先进半导体技术的出口管制政策持续收紧。这些限制旨在延缓中国在AI和超级计算领域的发展,导致英伟达等美国芯片制造商无法向中国销售其最先进的产品,例如H100和更先进的Blackwell芯片。作为折衷方案,英伟达开发了符合出口限制的“降级版”芯片(如H20)以维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AI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数据中心、高性能网络和专门的AI加速器,是当前科技投资的重点。全球各大云服务提供商和企业都在大力投资AI能力,这为英伟达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其CUDA软件平台是AI开发者的行业标准,进一步巩固了其市场地位。
深度 AI 洞察
超越表面营收数据,英伟达在美中科技竞争中真正的战略考量是什么? - 英伟达积极争取H20芯片的对华出口许可,并推动Blackwell芯片进入中国市场的举动,表明其认为中国市场即便受限,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长期战略价值。这暗示了公司在全球地缘政治紧张局势下,致力于通过适应性产品策略和政策游说,维持其全球市场领导地位。 - 美国政府对H20芯片销售收入征收15%的可能性,代表了一种新的政策工具。这不仅能让美国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继续从中国市场获利,同时也能为美国带来直接收入,并可能成为平衡国家安全与商业利益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可能在特朗普政府下被推广至其他关键技术领域。 - 尽管英伟达在短期内仍占据主导,但中国本土芯片产业加速发展带来的长期风险不容忽视。即使是“降级版”芯片的持续供应,也可能在长期内刺激中国本土替代品技术壁垒的突破,从而削弱英伟达的市场份额。 网络业务的被低估对英伟达的“护城河”意味着什么? - 文章强调英伟达网络业务的快速增长(几乎翻倍),这表明其在数据中心领域不仅销售GPU,还在构建一个更全面的AI基础设施生态系统。网络技术(如Spectrum-X、InfiniBand、NVLink)是AI集群高效运行的关键,这强化了英伟达的端到端解决方案能力。 - 这种整合能力超越了单纯的芯片供应,使其更难被竞争对手模仿或取代。它不仅提供AI硬件的核心,更提供硬件之间高效通信的“神经系统”,从而形成一个更深层次的“护城河”,将客户锁定在其生态系统内。 - 随着AI应用日益复杂,对数据传输速度和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英伟达在网络解决方案上的优势将成为其GPU霸主地位的有力补充,确保其在下一代AI基础设施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英伟达对AI基础设施市场规模的预测(3-4万亿美元)是否过度乐观,以及这背后隐藏的假设是什么? - 英伟达的3-4万亿美元市场规模预测,虽然听起来惊人,但其基础是Agentic AI(智能代理AI)和AI推理市场将大幅超越当前生成式AI训练的需求。这需要AI技术在企业和消费者应用中实现更广泛、更深层次的普及和转型。 - 这种乐观预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企业对AI投资的意愿以及AI技术本身能够不断突破并创造新的商业价值。任何宏观经济下行、AI技术发展瓶颈或监管收紧都可能影响这一增长路径。 - 投资者需要审慎评估这一预测,并关注实际的企业AI支出趋势、AI部署的效率以及“AI泡沫”的可能性。虽然AI前景广阔,但高增长预期可能已在股价中得到充分体现,未来的实际增长速度将是验证这一乐观预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