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新AI芯片引发英伟达股价下跌,但罗斯·格伯称其为“可笑的”姿态,旨在争取Blackwell销售

新闻要点
据报道,阿里巴巴集团正在开发一款新的AI芯片,旨在减少中国对美国半导体巨头英伟达的依赖。这款芯片目前正在测试中,专为AI推理任务设计,并兼容英伟达广泛使用的软件生态系统。 此举突显了在中国面临美国出口管制收紧的背景下,北京加速国内半导体创新的努力。英伟达股价因此下跌,因为华为、寒武纪和MetaX等中国公司也正在加大本土芯片供应。然而,知名投资者罗斯·格伯认为,阿里巴巴的举动“可笑”,称其为一种谈判策略,目的是为了获得英伟达的Blackwell芯片。 尽管英伟达在第二季度实现了强劲的营收增长,但其中国专用H20芯片的开发据称已暂停,原因是北京鼓励中国科技巨头转向本土替代方案。格伯强调,中国仍然需要美国的芯片技术,并认为美国将从中方芯片销售中获利。
背景介绍
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处于地缘政治紧张的中心,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实施严格的出口管制,特别是针对先进的AI芯片技术。美国特朗普政府在2024年7月批准了对华芯片出口,但北京迅速以安全风险为由劝退了中国企业购买,进一步推动了国内替代方案的发展。 英伟达是全球AI芯片市场的领导者,其H系列和Blackwell系列芯片是AI计算的关键。由于美国限制,英伟达此前被限制向中国销售高性能芯片,仅能提供H20等定制版本,但即使是这些版本也面临来自中国政府的抵制,促使中国科技巨头寻求本土解决方案。 这导致中国企业如华为等在半导体领域加速自主研发,旨在实现技术自给自足,以应对外部制约。
深度 AI 洞察
阿里巴巴新芯片的真正战略意图是什么? 阿里巴巴开发新AI芯片的举动,尽管表面上是为了减少对美国技术的依赖,但其深层战略意图可能更为复杂: - 谈判筹码: 罗斯·格伯的观点可能揭示了部分真相。阿里巴巴此举可能是一个信号,旨在向美国政府和英伟达施压,以争取获得更先进的Blackwell芯片的销售许可,或者至少是更有利的现有产品(如H20)供应条件。展示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可以强化其在谈判中的地位。 - 风险对冲与供应链韧性: 鉴于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和美国出口管制的常态化,阿里巴巴必须为最坏情况做准备。自主研发芯片是构建更具韧性供应链的关键一步,即使初始性能不如英伟达,也能确保核心业务在极端情况下的最低运行能力。 - 技术积累与生态系统建设: 长期来看,开发自有芯片不仅仅是为了替代,更是为了积累宝贵的芯片设计和制造经验,并围绕这些芯片构建和优化自己的软件和硬件生态系统。这对于阿里巴巴在云计算和AI领域的长期竞争力至关重要,使其不完全受制于外部技术路线图。 罗斯·格伯将此视为“可笑的姿态”有何深层考量? 格伯的评论并非单纯的嘲讽,而是基于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现实的深刻理解: - 核心设备壁垒: 中国在先进半导体制造设备(如EUV光刻机)方面仍高度依赖西方技术,尤其来自ASML等公司。没有这些“机器的机器”,中国在制造先进芯片方面将面临根本性限制,这使得完全的“自给自足”在短期内难以实现。 - 成本与效率: 即使中国能够生产出功能相近的芯片,其制造成本、良品率和生态系统成熟度可能远不如英伟达。从经济和效率角度看,继续使用英伟达的芯片在许多应用场景下仍然是更优选择。 - 美国利益: 格伯指出“美国将从销售中获利”,这暗示了美国政府和企业在对华技术政策上的一个微妙平衡点:既要限制中国获得最尖端技术,又要允许一定程度的销售以维护美国企业的利润和研发投入。阿里巴巴的“姿态”如果能促成美国芯片的销售,反而符合美国一部分的经济利益。 这对英伟达的长期市场地位和中美科技竞争格局意味着什么? 阿里巴巴的举动及其引发的市场反应揭示了多重复杂动态: - 英伟达的短期波动与长期韧性: 尽管市场短期内对英伟达股价做出反应,但其技术优势和生态系统护城河短期内难以撼动。中国企业的自主研发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英伟达在高性能AI芯片领域的地位,尤其是在训练任务上。然而,中国市场的长期不确定性将持续是英伟达的风险因素。 - 中国市场的碎片化: 随着本土替代方案的增多,中国AI芯片市场将变得更加碎片化。英伟达可能需要在与本土厂商的竞争中调整其产品策略和定价,以维持市场份额。 - 中美科技竞争的螺旋升级: 此类事件是中美科技竞争持续升级的缩影。中国将继续投入巨资推动半导体自主化,美国也将继续寻求维护其技术领先地位。这种螺旋式发展将促使两国科技公司加速创新,但也可能导致全球技术标准和供应链的分裂,长期来看对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带来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