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看到历史性机遇,CEO 指向人工智能和即时商务的成功

新闻要点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公司公布了强劲的2025财年第一季度业绩,营收达到345.7亿美元,同比增长2%,超出分析师预期。若剔除已剥离业务,营收增长将达到10%。然而,调整后每股美国存托凭证收益为2.06美元,低于预期,调整后净利润和EBITA也因对淘宝即时商务、用户体验、收购和技术的投资而下降。 尽管如此,净利润在股权投资的市值重估收益和Trendyol本地消费者服务业务处置的推动下大幅增长76%。中国电商集团和国际数字商务集团均表现出色,后者营收增长19%,亏损收窄。云智能集团营收增长26%,得益于AI产品需求激增,AI相关产品营收连续第八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阿里巴巴还披露正在测试一款自主研发的AI推理芯片,旨在提高中国在AI领域的自给自足能力,并减少对英伟达的依赖。
背景介绍
阿里巴巴集团作为中国领先的电子商务和数字技术公司,近年来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中国国内监管环境的挑战。在CEO吴泳铭的领导下,公司正积极调整战略,聚焦于核心的“消费”和“AI+云”两大支柱,以期抓住新的增长机遇。 同时,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特别是美国(在特朗普总统领导下)与中国之间的技术竞争,促使中国企业加大对本土技术研发的投入,以实现关键领域的自给自足。阿里巴巴对AI芯片的投资,是这一国家战略的直接体现,旨在减少对西方技术的依赖。
深度 AI 洞察
阿里巴巴自研AI芯片的深层战略意义何在,尤其是在地缘政治背景下? - 阿里巴巴自研AI推理芯片,不仅是其在AI+云战略上的技术投入,更是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追求自给自足的明确信号。在特朗普政府持续限制中国获取先进芯片技术的背景下,此举旨在降低对西方(特别是英伟达)技术的依赖,确保AI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 - 这意味着中国AI产业生态系统将加速本土化,长期来看可能催生更具韧性和独立性的供应链。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凸显了中国科技巨头在面对外部压力时的战略调整能力,但也可能带来短期内研发成本高企和技术迭代风险。 尽管营收超预期,但调整后净利润和自由现金流下降,这透露出阿里巴巴怎样的投资策略和对未来盈利能力的潜在影响? - 调整后盈利指标的下滑和自由现金流的负值表明,阿里巴巴正处于一个积极的投资周期,尤其是在高增长的AI和即时商务领域。这种“以利润换增长”的策略,旨在抢占市场份额和技术高地,而非短期盈利最大化。 - 该策略若成功,有望巩固阿里巴巴在AI和新零售领域的长期竞争优势。然而,若投资回报不及预期,或市场竞争加剧导致投资期拉长,将对股东回报构成压力。投资者需密切关注其新业务的盈利能力拐点和现金流改善情况。 阿里巴巴“消费”与“AI+云”双核驱动,以及国际化扩张的多线程战略,其可持续性与潜在风险点何在? - 阿里巴巴的战略意图是利用其庞大的消费基础为AI和云业务提供数据和应用场景,同时利用AI和云技术赋能消费业务,形成协同效应。国际数字商务的减亏和增长也显示了其海外市场的潜力。 - 然而,多线程战略的执行难度大,资源分散可能导致效率下降。中国国内消费市场波动、国际地缘政治对跨境业务的影响、以及AI领域技术迭代的快速性,都是其面临的显著风险。同时,来自拼多多、抖音等竞争对手的压力,也要求阿里巴巴必须保持极高的执行效率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