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楼寻求二战阅兵后与中国军方接触,北京因国防部长“迫在眉睫的威胁”言论而犹豫

新闻要点
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提议在中国9月3日二战纪念阅兵式后与中国军方高层通话,但由于中方对赫格塞斯此前言论的不满,北京对此保持不置可否的态度。 此次拟议的通话将标志着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第二任期内,华盛顿与北京之间的首次高级军事交流。美国官员认为,这是为特朗普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可能在今年晚些时候或2026年初举行的峰会奠定基础。 双方僵局的核心在于对赫格塞斯5月31日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讲话的不同解读。中方关注其“中国构成的威胁是真实且可能迫在眉睫”的言论,而美方则强调其“我们不会煽动、寻求征服或羞辱”的和解部分。此外,双方在军事对话的对等级别上也存在分歧。
背景介绍
自2025年唐纳德·特朗普总统再次执政以来,中美关系持续面临挑战,尤其是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特朗普政府在第一任期内对中国采取了强硬立场,贸易紧张局势和地缘政治竞争加剧,这使得高级别军事对话变得复杂且不频繁。 香格里拉对话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安全峰会之一,美国国防部长在此发表的言论通常被视为反映美国对地区安全和主要大国关系的官方立场。因此,赫格塞斯部长在此会议上的讲话尤其受到关注。中国中央军事委员会(CMC)是中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构,其副主席拥有重大决策权,这解释了为何五角大楼寻求与张又侠将军而非海军司令员董军进行对话,以确保与真正的决策者沟通。
深度 AI 洞察
北京对军事接触的犹豫传达了什么信息? - 中方利用此机会强调其对美国言论的不满,以此作为在未来谈判中争取筹码的策略。 - 这表明北京在对外关系中高度重视“面子”和对等,尤其是在被视为威胁言论之后。 - 这种犹豫也可能旨在向国内受众展示中国对美国压力的坚定立场,维护其主权和尊严。 “迫在眉睫的威胁”言论如何影响了五角大楼的沟通努力,并揭示了潜在的信任赤字? - 赫格塞斯的言论加剧了本已脆弱的信任基础,使得中美之间建立有效的危机沟通机制变得更加困难。中方可能视此为不真诚的信号。 - 这凸显了双方在战略意图上的根本性分歧:美国可能认为这是透明地表达关切,而中国则认为这是挑衅或干涉内政。 - 持续的摩擦表明,仅仅通过一次通话或峰会难以弥合深层次的战略不信任,需要更具持续性和实质性的信任建设措施。 中美军方在对话对等层级上的分歧反映了什么? - 这种分歧揭示了中国军事指挥结构的独特性及其与美国体系的不同理解。中方坚持对等,将国防部长董军视为赫格塞斯的自然对应,而美方则寻求与拥有实际决策权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张又侠进行接触。 - 这可能反映了中方希望将军事对话的政治敏感性限定在特定层级,避免高级别政治局委员直接卷入,为高层政治互动保留灵活性。 - 同时也暗示了美方试图通过绕过名义上的对等,直接与中国军事权力核心对话,以期达成更实质性的突破,这本身可能被中方解读为缺乏对中方体制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