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象龙共舞:莫迪访问中国预示关系改善——这种友好能否持续?

亚洲(不含大中华区和日本)
来源: CNBC发布时间: 2025/08/29 18:28:12 (北京时间)
中印关系
供应链
贸易逆差
电动汽车
地缘政治风险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and Indian Prime Minister Narendra Modi meet on the sidelines of the BRICS summit in Kazan, Russia, on Oct. 23, 2024.

新闻要点

印度总理莫迪时隔七年首次访问中国,出席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可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双边会晤。此举正值两国均面临华盛顿关税压力,可能促使它们走向“不情愿的合作”。 尽管印度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至2025财年的992亿美元,且两国在边境争端和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密切关系上存在深刻分歧,但经济现实促使双方寻求共同点。印度在“中国+1”战略中仍高度依赖中国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例如在制药API和电动汽车关键部件方面。 中国也希望进入印度市场,以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和美国市场需求萎缩的压力,例如比亚迪等中国电动汽车企业。随着中印直航恢复和边境贸易点的重开,以及印度企业寻求与中国公司合作,两国关系出现缓和迹象。然而,专家普遍认为,长期的猜疑和冲突使得两国难以建立深厚的伙伴关系,此次会晤的成效和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背景介绍

中印两国关系长期以来因2020年加勒万河谷冲突等边境争端而紧张,同时,印度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军事合作关系也抱有疑虑。在经济方面,印度一直致力于减少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并积极推行“中国+1”战略,旨在将自身打造为全球供应链多元化的替代制造中心。 然而,印度在关键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上仍对中国高度依赖,尤其是在电动汽车(EV)电池组件和制药活性药物成分(API)等高增长领域。与此同时,美国特朗普政府持续对中国商品征收高额关税,推动全球供应链重组,这为中印两国提供了在经济层面寻求共同利益的背景。

深度 AI 洞察

超越表面,此次中印接触的深层战略动机是什么? - 对印度而言,主要动机在于务实地解决其关键供应链的脆弱性,确保其制造业(如电动汽车和制药)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供应。同时,也是在不完全疏远美国盟友的情况下,寻求在区域内提升自身影响力,并利用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机遇。 - 对中国而言,面对美国关税和国内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印度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尚未充分开发的市场来消化其过剩产能(特别是电动汽车和电子产品)。与印度进行有限合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美国在印太地区遏制中国的努力。 这种“不情愿的合作”能否在两国根深蒂固的猜疑和地缘政治竞争中持续? - 这种合作是高度脆弱且交易性的,而非战略性的。历史性的边境冲突、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联盟以及印度对中国技术转移的担忧将继续是重大障碍。 - 合作的持续性将取决于双方在经济利益上的精确重叠程度,以及各自国内政治和与美国关系的演变。任何一方的重大政策转向或边境事件都可能迅速逆转这种缓和。 对于寻求在亚洲新兴市场部署资本的投资者,有哪些关键风险和机遇? - 机遇: 关注印度对中国关键零部件依赖性高的行业(如电动汽车、制药),可能受益于这种务实合作下的供应链稳定。同时,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的扩张(如果印度放开市场准入)也可能带来新的增长点。 - 风险: 地缘政治风险依然是最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需警惕两国关系可能突然恶化,导致贸易壁垒重新出现、供应链中断或投资审查收紧。此外,印度本身复杂的营商环境和监管不确定性也是长期存在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