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称英伟达产品不可替代,博通和Marvell推动定制ASIC芯片挑战GPU主导地位:原因在此

新闻要点
英伟达(Nvidia)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坚称,尽管博通(Broadcom)和Marvell等竞争对手正在推动定制AI芯片(ASIC)以挑战其市场主导地位,但英伟达的AI GPU平台凭借其全栈架构、生态系统覆盖范围和每瓦性能领先优势,是不可替代的。 黄仁勋驳斥了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投资ASIC会侵蚀英伟达AI计算领先地位的担忧,强调加速计算是一个全栈协同设计问题。他指出,英伟达GPU在所有云和计算机公司中都得到支持,并且能够处理不断演进的AI模型架构,从而延长了数据中心的“使用寿命”。 与此同时,定制AI加速器市场正在蓬勃发展,预计2025年将达到300亿美元,年增长30%。其中,博通占据55%-60%的市场份额,为Alphabet旗下的谷歌TPU v8和Meta的MTIA芯片提供支持。Marvell拥有15%的市场份额,已赢得亚马逊Tranium 2和微软下一代芯片的设计合同。 英伟达公布的第二季度营收为467.4亿美元,同比增长56%,超出市场预期,调整后每股收益为1.05美元,毛利率达到72.7%。公司对下一季度的营收指引也略高于华尔街预测。尽管业绩强劲,英伟达股价在财报发布后的盘后交易中下跌了3.14%。
背景介绍
英伟达长期以来在高性能计算和图形处理单元(GPU)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AI)热潮中,其GPU成为AI训练和推理的核心硬件。 然而,大型科技公司,即所谓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运营商(如Alphabet、Meta、亚马逊和微软),为了优化成本、提高效率并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一直在积极投资开发自己的定制AI芯片(ASIC)。这些ASIC针对其特定的AI工作负载进行了优化,旨在提供比通用GPU更高的能效和更低的运营成本。 博通和Marvell是为这些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设计和制造定制ASIC的主要供应商。定制AI芯片市场的快速增长反映了大型云服务提供商日益增长的内部芯片开发战略,这直接对英伟达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构成了潜在的长期挑战。
深度 AI 洞察
英伟达的全栈策略真能无限期抵御定制ASIC的冲击吗? - 英伟达的“全栈协同设计”论点,即硬件、软件、互连和生态系统深度整合,确实构成了强大的进入壁垒。CUDA生态系统和NVLink等专有技术使得客户迁移成本极高。 - 然而,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核心驱动力是成本控制和特定工作负载的优化。ASIC在特定场景下的能效和成本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随着AI模型架构的趋同和标准化,以及开源软件工具的进步,ASIC的集成复杂性可能会降低。 - 真正的挑战在于,随着ASIC性能的提升和生态系统的逐渐成熟(即使不如英伟达的广阔),大客户可能会将部分通用AI工作负载继续留给英伟达,但将核心、高量或特定优化的AI任务转向定制芯片,这将在长期内侵蚀英伟达的增长率和毛利率。 定制ASIC市场的崛起对半导体行业竞争格局意味着什么? - 这标志着半导体行业从通用芯片解决方案向定制化、垂直整合的重大转变。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正在效仿苹果、特斯拉等公司,通过掌握核心芯片设计来差异化其服务并控制成本。 - 对于博通和Marvell等ASIC设计和制造服务提供商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增长机会,它们将成为云计算巨头“武器库”的关键组成部分。 - 长期来看,这将可能导致半导体供应链的进一步分化:一类是英伟达这样提供端到端通用平台解决方案的巨头,另一类是专注于定制化ASIC设计和制造服务的公司,以及内部芯片设计能力日益增强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本身。 - 这种趋势也可能促使英伟达加大对特定垂直市场和边缘AI解决方案的投入,以寻找新的增长点,并强化其软件和生态系统的锁定效应。 尽管业绩强劲,英伟达股价为何在盘后下跌?这传递了什么信号? - 股价下跌可能反映了市场对英伟达未来增长可持续性的担忧,尽管当前业绩表现出色。市场可能将黄仁勋的防御性言论解读为公司面临竞争压力的信号,而非完全的自信。 - 投资者可能更加关注潜在的“AI泡沫”风险,以及定制ASIC长期侵蚀英伟达市场份额的可能性。即使当前业绩好于预期,如果增长前景的长期叙事受到挑战,市场情绪也可能转为谨慎。 - 这也可能表明市场已经充分消化了英伟达的短期利好,并在寻找任何不利于其长期领导地位的迹象。在当前高估值背景下,投资者对任何竞争加剧或增长放缓的信号都高度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