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看法 | 中国的“内卷”问题不仅关乎供给,也关乎需求

新闻要点
文章指出,北京领导层在经济政策文件中使用“内卷”一词,旨在解决光伏和锂电池等市场领域的过度竞争问题。当局批评国内产品倾销行为,并已指示地方政府规范自身行为,停止提供不合理的激励措施,以避免吸引企业进入竞争激烈的领域。 文章警告称,持续内卷的最坏情况是可能导致许多中国企业陷入低价、低质竞争的恶性循环,这将 V破坏中国通过“新质生产力”提升价值链的雄心。如果利润率接近于零,企业将几乎没有资源进行新的投资。文章最后总结,内卷作为一种不受欢迎的现象,是更深层次问题的症状,地方政府和企业之所以从事过度竞争,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背景介绍
“内卷”(neijuan)是中国经济语境中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市场或社会内部的过度竞争,导致效率低下、利润率降低,即使在付出更多努力的情况下,收益也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中国经济中尤其在某些制造业领域显现,企业竞相以低价倾销产品,从而压缩了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和创新能力,与国家推动经济向更高附加值和“新质生产力”转型的目标背道而驰。
深度 AI 洞察
“内卷”现象揭示了中国经济模式的哪些深层挑战? - “内卷”是中国经济从投资和出口驱动向内需和创新驱动转型的阵痛。过去依赖规模扩张的模式,在外部需求放缓和内部消费不足的情况下,演变为企业被迫在存量市场中进行残酷竞争。 - 它反映了地方政府在财政压力下,追求GDP增长和就业稳定,倾向于通过补贴和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即使这些投资可能加剧产能过剩。这使得地方政府与中央的产业升级目标存在结构性矛盾。 - 这种现象也暴露出中国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产业方面仍有短板,导致大量资本和人才涌入有限的“容易”进入的低端或中端制造领域,加剧了同质化竞争。 北京遏制“内卷”的尝试将如何影响特定行业和市场动态? - 短期内,中央的干预可能导致部分过度竞争行业的洗牌和整合,例如光伏和锂电池行业,一些效率低下的小企业可能被淘汰或兼并。 - 对地方政府行为的规范,可能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和不合理补贴,促使市场竞争更加公平,但同时也可能降低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影响部分地区的经济活力。 - 长期来看,如果政策执行得当,能够引导资源流向真正具有创新能力和高附加值的“新质生产力”领域,促进产业升级。然而,过度行政干预也可能抑制市场活力和企业自发创新。 中国“内卷”问题在全球地缘政治和贸易背景下,特别是与特朗普政府的关系中,有何更广泛的影响? - 中国的产能过剩和国内倾销问题,为特朗普政府提供了新的贸易摩擦切入点,可能导致美国对中国特定产品征收更高关税或实施更严格的贸易限制,加剧双边贸易紧张局势。 - 欧洲等其他经济体也可能效仿美国,对中国在新能源等领域的“不公平竞争”采取反倾销或反补贴措施,进一步收紧全球市场对中国产品的准入。 - 这种内部经济问题若未能有效解决,可能促使中国更加聚焦内部市场,同时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力度,以消化过剩产能,但这可能在这些市场引发新的贸易摩擦和竞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