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如何推动其“出海”战略?

全球
来源: 南华早报发布时间: 2025/08/19 00:40:01 (北京时间)
中国电动汽车
海外投资
产能过剩
地缘政治风险
产业战略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如何推动其“出海”战略?

新闻要点

中国电动汽车(EV)产业正引领国家“出海”战略,以应对国内激烈的竞争和产能过剩。 罗迪厄姆集团(Rhodium Group)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电动汽车企业首次在海外投资额超过国内,这标志着一个历史性转变,此前约80%的投资集中在国内市场。此举发生在全球外部环境充满挑战的背景下,包括欧盟和美国收紧限制并加强审查。 国内市场方面,电动汽车行业面临需求下滑、价格战侵蚀利润,以及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2023年,电动汽车总装厂产能利用率仅为49%,电池厂为36.5%。此外,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也在降温,去年销量下降了三分之一,而海外日益增多的监管阻力正促使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工厂。

背景介绍

传统上,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特别是在2021年和2022年,得益于政策支持,年均供应链投资高达920亿美元。然而,近年来,该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国内需求疲软以及激烈的价格战,导致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与此同时,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也出现降温迹象,2024年销量大幅下降。欧盟和美国等主要市场对中国“出海”战略的审查日益严格,并加强了贸易限制。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各行业“出海”,旨在规避国内竞争并拓展海外经济影响力。

深度 AI 洞察

中国电动汽车“出海”战略的核心驱动力究竟是生存还是扩张? - 本文清晰揭示,中国电动汽车企业积极寻求海外投资,主要源于国内市场极度饱和下的“求生”本能,而非单纯的全球“扩张”野心。国内产能利用率低迷(整车厂49%,电池厂36.5%)和毁灭性价格战,迫使企业将过剩产能和市场压力转移至海外。 - 这并非基于健康的国内增长基础上的自然溢出,而是对结构性压力的被动响应。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中国电动汽车在海外的扩张可能伴随着更激进的定价策略和对利润率的持续挑战,而非稳定的盈利增长。 面对西方市场日益严格的贸易壁垒,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如何有效规避风险并实现海外本土化? - 报告指出,即使外部环境充满敌意,中国企业仍选择海外投资,这暗示其策略正从简单的产品出口转向海外本土化生产,以规避关税壁垒、本地化生产补贴及满足原产地要求。 - 然而,这并非易事。在特朗普总统连任背景下,美国及其盟友可能采取更具保护主义色彩的贸易政策,包括更严格的供应链审查和国家安全考量。中国企业在海外建厂将面临劳工、环境、数据安全等本地法规挑战,并可能面临政治审查和技术转移限制。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出海”模式对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和供应链有何深远影响? - 这种“被动式出海”将加速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竞争白热化,尤其是在新兴市场。中国企业可能会通过资本输出和技术转移,在全球范围内复制其高效低成本的生产模式,迫使传统汽车制造商加速转型或面临更大市场份额流失的风险。 - 长期来看,这将导致全球电动汽车供应链的重塑,形成以中国为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输出方,但生产环节日益分散的格局。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需要关注全球范围内供应链韧性、地缘政治风险以及各国本土化政策对产业链布局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