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美国制造”并非易事——制造业回归本土的挣扎内幕

北美
来源: Benzinga.com发布时间: 2025/08/18 00:45:00 (北京时间)
制造业
回流
供应链
劳动力成本
美国经济
贸易政策
“美国制造”并非易事——制造业回归本土的挣扎内幕

新闻要点

尽管美国政府和企业界致力于“美国制造”倡议,但将制造业大规模迁回美国面临巨大挑战。文章指出,1997年至2022年间,美国制造业企业和工厂数量下降了25%,就业岗位从近2000万减少到1270万,这主要归因于全球化、贸易协定以及海外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和更完善的供应商网络。 虽然像Guardian Bikes这样的公司成功将自行车生产从中国迁回美国,但这是一个罕见的例外,得益于自动化和本地供应商。然而,即使是Guardian Bikes也面临某些零部件(如链条和反光板)在美国无法大规模生产的问题。对于多数企业而言,高昂的劳动力成本(美国平均每小时35美元,而中国和越南分别为4美元和1.3美元)以及美国零部件供应商网络的缺失,使得回流制造难以实现,许多行业几乎需要从头开始重建供应链。经济学家和行业领袖质疑大规模制造业复兴的现实性,认为这将显著提高商品成本,对消费者不利。

背景介绍

几十年来,美国工厂为了寻求更便宜的劳动力和更大的供应商网络而将生产转移到海外,导致大量关闭。根据麦肯锡公司的数据,1997年至2022年间,美国制造业公司和工厂的数量下降了25%。全球化、贸易协定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趋势,使得海外生产成为许多美国公司的吸引力选择,因为海外劳动力成本较低、环境法规不那么严格,并且供应商网络健全。 然而,自2020年代以来,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全球供应链中断促使美国重新审视其制造业基础。在2025年,特朗普总统再次执政,其“美国制造”的政策理念持续推动制造业回流,旨在增加国内就业和增强经济韧性。然而,这种回流努力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和物流挑战。

深度 AI 洞察

在唐纳德·特朗普总统执政下,“美国制造”的政治驱动力与经济现实之间存在怎样的根本性脱节?这对于投资者意味着什么? - 特朗普政府的“美国制造”议程,在政治上旨在兑现就业承诺并强化国家韧性。然而,文章清楚地揭示了这一愿景与深层经济结构之间的鸿沟。主要的脱节在于:1) 劳动力成本的巨大差异,这直接影响了最终产品的竞争力;2) 过去几十年全球化造成的国内供应链空心化,导致关键零部件和专业技能的缺失;3) 现有全球供应链的效率优势,这使得消费者能够获得更低廉的商品。 -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广义的“美国制造业复兴”投资主题可能面临巨大阻力且回报有限。真正的机会可能存在于那些能够通过自动化、先进技术(如AI和机器人技术)显著降低劳动力成本,或专注于战略性、高附加值且政府提供强力补贴的特定垂直领域(如半导体,参照CHIPS法案)。此外,那些能够帮助企业实现“近岸外包”或“友岸外包”的物流和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也可能受益,因为完全回流的挑战依然巨大。 考虑到回流制造的高成本和供应链重建的难度,这如何影响未来美国的通胀前景和消费者支出模式? - 制造业回流,尤其是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将直接导致更高的生产成本,因为美国劳动力成本远高于亚洲国家。这些增加的成本最终很可能会以更高的商品价格形式转嫁给美国消费者。这与通过全球供应链实现效率最大化和价格最低化的长期趋势背道而驰。 - 持续的通胀压力可能会侵蚀消费者的购买力,特别是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家庭。这可能导致消费者支出模式从非必需消费品转向必需品,并增加对折扣零售商的需求。投资者应关注那些能够有效管理成本、拥有定价权或服务于必需品市场的公司,同时密切监测消费者信心和实际工资增长数据。 在“韧性”和“效率”之间,企业供应链战略的长期演变方向是什么?投资者应如何识别那些能够有效驾驭这种两难局面的公司? - 疫情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凸显了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性,促使企业重新评估完全依赖低成本海外生产的风险。然而,效率和成本控制仍是企业盈利的关键驱动因素。因此,长期趋势将是寻求“韧性-效率”之间的平衡点,而非简单的“回流”或“外包”二元对立。 - 这种平衡可能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 “枢纽辐射”模式,即高价值或关键组件在国内生产,而低价值或通用组件仍通过全球网络采购;2) 供应链多样化,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3) 投资于供应链可视化和风险管理技术。投资者应寻找那些拥有明确供应链战略、能够量化并管理地缘政治风险、积极投资于自动化和数字化转型,并且能够灵活调整生产布局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