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安全必须本地化以阻止亚洲加密犯罪浪潮
新闻要点
文章指出,2025年上半年亚洲加密货币犯罪造成的损失已超过15亿美元,暴露出西方区块链安全工具在亚洲地区特有洗钱手段面前的失效。 作者强调,全球风险引擎主要针对西方洗钱模式,却忽视了亚洲地下金融使用的独特工具,如泰国的非许可OTC交易台、菲律宾的移动支付通道和非正式点对点停放方法。这些方法能规避现有的合规检测。 为应对这一挑战,区块链分析公司必须建立定制化的区域风险数据库,并与当地执法部门合作,通过公私合营(PPP)模式共享数据、联合培训并提供实时警报。文章援引泰国和马来西亚的成功案例,这些合作已能使执法部门在数小时内冻结犯罪资金。 作者认为,这种本地化和公私合作对于在亚洲建立加密货币市场的信任、鼓励散户参与和推动长期增长至关重要。缺乏这些措施,亚洲的加密货币市场将面临“狂野西部”般的风险,而成功的本地化策略将帮助机构投资者建立信心。
背景介绍
2025年上半年,亚洲加密货币犯罪损失超过15亿美元,已超出2024年全年水平,其中包括Bybit和东南亚的“杀猪盘”骗局。文章指出,全球主流的风险引擎主要针对北美和欧洲的洗钱模式,却未能识别亚洲地区特有的洗钱渠道,如泰国未经许可的OTC交易台、菲律宾的移动支付通道以及非正式的点对点停放方法。
深度 AI 洞察
西方安全工具在亚洲失效对全球区块链安全市场和投资者尽职调查意味着什么? - 这表明全球区块链安全市场存在严重的碎片化,需要高度专业化的区域解决方案。对于投资亚洲加密项目的投资者来说,这意味着在尽职调查中必须更深入地审查安全提供商是否具备本地化专业知识,而不仅仅是全球认证。 - 这种趋势为开发区域特定风险情报的公司创造了显著的竞争优势,可能促使行业内出现更多并购或与本地参与者的战略合作。 - 它凸显了机构在涉及亚洲的跨境加密交易中,需对交易对手的合规基础设施进行更严格、更细致的尽职调查。 加强本地化和公私合营如何影响亚洲加密货币公司的监管环境和市场准入? - 这可能促使亚太地区形成更加统一但又因地制宜的监管框架,为合法加密业务提供更清晰的操作指南,从而降低不确定性。 - 同时,这可能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不愿或无法与本地执法部门和监管机构合作、或不投资于本地化合规解决方案的公司,将面临失去牌照、投资者信心和区域市场准入的风险。 - 公私合营的成功案例将激励更多政府探索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犯罪打击中的应用,进一步推动相关技术标准和数据共享协议的制定。 鉴于美国总统唐纳德·J·特朗普的政策倾向,区域性加密货币监管的加强是否会与美国政府的全球化金融战略产生摩擦? - 特朗普政府通常倾向于“美国优先”和减少国际条约的束缚,这可能导致其对其他地区主导的、与美国标准不完全一致的区域性监管框架采取观望或甚至质疑的态度。 - 然而,鉴于全球打击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的共识,即便出现摩擦,美国也可能通过双边协议或G7/G20等多边平台,寻求与亚洲主要经济体在加密货币犯罪打击上的合作,而非彻底对抗,以确保美国金融体系的安全。 - 这种区域性监管的加强也可能促使美国加速其自身的国内加密货币监管立法,以避免美国市场成为全球非法资金的新目的地,从而形成一种“军备竞赛”式的合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