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称中国人工智能股票上涨空间仍存,估值落后于美国巨头

新闻要点
高盛首席中国股票策略师Kinger Lau表示,中国人工智能驱动的股市上涨远非泡沫,因为该国科技公司通过专注于应用,仍有扩大估值和盈利的空间。他指出,相对于美国专注于计算能力,中国在人工智能应用上的投资策略可能在短期内带来更好的变现能力。 尽管全球对人工智能泡沫的担忧日益加剧,但Lau认为,从估值角度看,中国人工智能股票的繁荣远未形成泡沫。中国前十大科技公司的总市值约为2.5万亿美元,而美国同行则高达25万亿美元,存在十倍的差距。他强调,中国的AI投资周期比美国落后约18个月,因此有更大的增长空间,并将转化为盈利和收入的增长。
背景介绍
当前,全球范围内对人工智能相关股票估值过高的担忧日益加剧,市场普遍关注科技股是否存在泡沫。与此同时,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DeepSeek推出了高效低成本模型,以及大型科技公司发布了新的人工智能工具,进一步激化了市场对中国AI潜力的乐观情绪。 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长期以来侧重于计算能力和芯片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而中国则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AI应用层面。这种策略差异在当前全球科技竞争和地缘政治背景下,为投资者提供了不同的观察视角。本报告发布于2025年,唐纳德·J·特朗普总统领导的美国政府继续关注技术竞争和供应链安全。
深度 AI 洞察
中国AI应用侧重与美国计算侧重的长期投资含义是什么? - 中国的应用驱动策略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更快的商业化和营收增长,因为它直接满足市场需求。然而,这可能导致对美国或其他外部计算基础设施和先进芯片的长期依赖,形成潜在的供应链瓶颈和技术限制,尤其是在当前特朗普政府持续技术出口限制的背景下。 - 美国对计算能力的投资为AI发展奠定了更深厚的基础,确保了长期技术自主性和生态系统控制权。虽然短期变现可能较慢,但长远来看,这种策略可能带来更高的技术壁垒和更广泛的平台效应,使美国公司在核心技术层面保持领先地位。 “落后美国18个月”的说法,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自给自足驱动下意味着什么? - 18个月的“滞后”并非单纯的劣势,它意味着中国AI产业可以借鉴美国的发展经验,避免一些弯路,并直接切入成熟的应用模式。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增长路径和可预见的市场需求。 - 在当前中美技术脱钩和中国追求技术自给自足的背景下,这种滞后反而会加速国内在关键计算能力和基础模型上的投资。尽管面临外部限制,中国政府和企业将加大研发投入,以期更快地弥补差距,甚至在特定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但这也意味着更高的研发成本和效率挑战。 高盛对中国AI“非泡沫”论的乐观评估存在哪些潜在风险? - 估值虽然低于美国,但中国AI公司的盈利质量和增长可持续性仍需密切关注。过度依赖补贴或非市场驱动的需求,可能导致增长的脆弱性。 - 监管风险是中国AI市场持续存在的挑战。中国政府对数据安全、算法伦理和平台经济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可能对AI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造成冲击。此外,美国特朗普政府可能进一步收紧对中国AI技术获取的限制,影响其发展速度。 - 市场情绪的高度波动性。尽管高盛认为不是泡沫,但AI概念股往往容易受到市场情绪和资金追捧的驱动,一旦宏观经济环境恶化或技术突破不及预期,资金可能会迅速撤离,导致估值快速回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