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在全球关键矿产争夺战中加码,效仿美国和日本

新闻要点
欧盟正加入全球日益激烈的关键矿产资源保障行动,其最新策略与美国相似,采取股权投资、国内开发以及在资源丰富地区建立定向伙伴关系等多种手段。此举旨在实现供应链多元化,以应对中国日益收紧的出口管制。 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马罗斯·谢夫乔维奇本周访问澳大利亚时表示,欧盟准备直接入股澳大利亚的关键矿产项目。欧盟将很快公布一份澳大利亚项目清单,并由欧洲投资银行和各国开发银行提供融资,效仿日本的战略性上游投资模式。 与此同时,欧盟内部的本土生产势头也在增强,特别是法国正成为欧盟最先进的稀土中心。例如,法国的Carester公司正在开发稀土分离和磁体回收设施,其子公司Caremag建设的工厂预计于2026年投产,将由法国和日本共同出资2.16亿欧元支持,并供应重要的稀土氧化物。 此外,欧盟还在G20峰会前与南非签署了新的伙伴关系,支持南非在当地加工矿产以提升价值链。欧盟的另一个核心支柱是回收利用,根据《关键原材料法案》,欧盟目标到2030年通过回收满足其25%的关键矿产需求,从而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并建立一个有韧性、符合气候目标的未来工业基础。
背景介绍
全球对关键矿产的争夺日益加剧,这主要是由清洁能源转型对电动汽车电池、风力涡轮机和太阳能电池板等核心技术的巨大需求推动的。中国目前主导着全球关键矿产的开采、加工和精炼供应链,这引发了西方国家对供应链韧性和国家安全的担忧。 美国和日本此前已采取行动保障其关键矿产供应,例如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激励本土生产和供应链多元化,日本则通过战略性上游投资。欧盟在2023年曾因澳大利亚的农业出口要求,导致与澳大利亚的一项更广泛的贸易协议谈判破裂,此次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合作是双方关系的重启。
深度 AI 洞察
超越供应保障,欧盟此举还有哪些深层地缘政治考量,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背景下? - 欧盟不仅寻求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也在战略上减少对美国主导的全球供应链的潜在依赖,以增强自身的战略自主性。这并非简单的互补,而是构建一个并行的、更具韧性的供应链生态系统。 - 关键矿产协议常常是更大外交棋局的一部分。欧盟通过这些投资和伙伴关系,可能旨在提升其在全球资源丰富国家中的影响力,挑战既有的地缘政治格局,并为未来的贸易谈判和国际合作积累筹码。 - 随着特朗普政府持续推行“美国优先”政策,欧盟可能感受到在关键资源领域不能完全依赖盟友的风险,因此必须主动出击,确保自身工业基础的独立性和韧性。 欧盟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国内生产和回收目标,对现有市场格局和未来投资机会意味着什么? - 欧盟内部,特别是在法国等国,本土生产和精炼能力的提升,将逐步改变全球稀土及其他关键矿产的加工版图,从高度集中于中国转向多极化发展。 - 巨大的回收目标(2030年25%需求来自回收)预示着循环经济和城市采矿技术将成为未来投资热点。这将催生废旧电池、电子产品回收处理、先进分离技术等领域的创新企业和重大投资机会,改变传统矿产供应链的定义。 - 对于现有矿业巨头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们需要调整战略,投资于绿色采矿、本土加工和回收技术,以适应新的监管和市场需求,否则可能面临市场份额流失的风险。 此次战略能否有效应对中国在关键矿产领域的“卡脖子”风险,并对相关中国企业产生何种长期影响? - 从长期来看,欧盟、美国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的供应链多元化努力,无疑会削弱中国在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中的绝对主导地位,特别是在下游加工和精炼领域。 - 然而,短期内中国仍将保持其在关键矿产(尤其是稀土)开采和初级加工方面的成本和技术优势。欧盟的努力可能导致全球关键矿产市场形成区域化、多中心的格局,而非完全替代中国。 - 对相关中国企业而言,这可能意味着未来出口市场竞争加剧,以及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降低成本、或转向更高附加值产品以维持竞争优势。同时,中国也可能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合作,以及加速自身高端材料研发来应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