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蒂尔清仓英伟达并大幅减持特斯拉,因担忧AI泡沫扩大,转投这两只“七巨头”股票

新闻要点
亿万富翁投资者彼得·蒂尔已清仓其在英伟达公司的全部股份,并大幅削减了特斯拉公司的持股,此举显然是出于对潜在人工智能(AI)泡沫日益增长的担忧。蒂尔的Thiel Macro基金在2025年7月至9月期间出售了约537,742股英伟达股票,截至9月30日已不再持有。 此外,蒂尔将其特斯拉持股从272,613股降至65,000股,并完全退出了Vistra Energy Corp的仓位。与此同时,他显著增加了对两只“七巨头”股票的持有,分别购买了79,181股苹果公司和49,000股微软公司股票。 蒂尔此举发生在软银于2025年10月退出英伟达之后。值得注意的是,软银首席执行官孙正义此前曾声称英伟达被“低估”,并驳斥了AI泡沫的说法。蒂尔本人在2024年8月曾认可英伟达在AI竞赛中的主导地位,但在2024年7月也对AI利润高度集中于英伟达硬件层面的现象表示担忧。
背景介绍
彼得·蒂尔是一位著名的风险投资家、对冲基金经理和科技企业家,以其在PayPal、Facebook等公司的早期投资而闻名。他的投资决策常被视为科技行业的重要信号。他曾共同创立Palantir Technologies并担任董事长。 英伟达(Nvidia)是全球领先的图形处理器(GPU)制造商,其GPU在AI计算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推动当前AI热潮的关键硬件供应商。特斯拉(Tesla)是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领域的先驱,由埃隆·马斯克领导。苹果(Apple)和微软(Microsoft)是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巨头,通常被视为相对稳定的投资标的。
深度 AI 洞察
彼得·蒂尔清仓英伟达的真正动机是什么?这仅仅是对AI泡沫的担忧,还是有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 蒂尔的行动可能反映出对AI领域价值捕获模式的深刻怀疑,而非简单地担忧“泡沫”。他此前曾指出,AI利润的80-85%集中在硬件层,这对于传统硅谷投资者来说是一种“非常奇怪”的动态。他可能认为这种极端集中的利润模式不可持续,或者预见到AI软件/模型层最终将捕获更多价值,从而导致硬件制造商的相对吸引力下降。 - 鉴于蒂尔以其逆向投资和对“垄断”的偏爱而闻名,清仓英伟达可能预示着他认为英伟达的护城河正在被侵蚀,或者市场对其垄断地位的估值已过度透支。他转向苹果和微软,这些公司拥有更广泛的生态系统和多元化的收入流,可能反映出对更成熟、现金流强劲且估值相对合理的巨头公司的偏好,尤其是在市场不确定性增加的时期。 蒂尔的投资组合调整如何反映他对于未来科技趋势的预期?为何选择苹果和微软作为“避风港”或新的增长点? - 蒂尔对苹果和微软的增持可能表明,他认为这两家公司在AI的整合和应用层面拥有更持久的价值。不同于英伟达作为底层硬件提供商,苹果和微软通过其庞大的用户基础、软件生态系统和云服务,拥有强大的AI应用和分发能力,能够从AI的普及中持续受益,而无需承受AI芯片市场可能面临的周期性波动和竞争风险。 - 这种转变也可能反映出对“AI基础设施”与“AI应用/平台”之间价值转移的预期。当AI芯片市场趋于成熟和竞争加剧时,拥有强大平台和用户界面的公司将更能利用AI技术创造并捕获价值。苹果和微软在企业级服务和消费者市场上的深厚根基,使其成为AI落地和商业化的关键枢纽。 蒂尔的举动对AI板块,尤其是英伟达和特斯拉的估值,以及更广泛的科技市场情绪,会产生怎样的信号效应? - 蒂尔作为一位备受关注的“聪明钱”投资者,他的清仓行为无疑会加剧市场对AI板块,特别是英伟达估值过高的担忧,并可能引发其他机构投资者的重新评估。这可能导致英伟达股价短期承压,并促使投资者对AI领域的风险进行更严格的审查。 - 减持特斯拉可能与对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增长放缓的担忧有关,同时反映出对马斯克领导下特斯拉波动性的警惕。他的行动加强了市场对个别高增长、高估值科技股可能面临回调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