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称美澳“应发挥积极作用”以加强稀土供应链

新闻要点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继坤就美国与澳大利亚签署的关键矿产协议作出回应,表示资源丰富的国家应在维护工业和供应链安全稳定、确保正常经贸合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此前,美澳签署了一项价值85亿美元的框架协议,旨在增加中国以外的稀土和关键矿产供应。 该协议是在本月早些时候中国扩大对稀土及相关技术出口管制之后不久达成的,中方称此举是为了防止稀土在军事和其他敏感领域被滥用。西方汽车行业团体对此类出口管制可能造成的供应链混乱表示担忧。尽管稀土具有战略重要性,一位投资组合经理指出,稀土行业规模较小,政府补贴表明其经济可行性存在挑战,导致澳大利亚和美国稀土公司股价反应不一。
背景介绍
稀土是电动汽车、半导体和清洁能源技术等多种高科技产品不可或缺的关键矿物。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稀土矿物和材料产量约占全球的60%。 美国官员长期以来一直警告称,这种主导地位在向可持续能源转型的过程中构成了战略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并减少对中国的依赖,美国及其盟友一直在寻求多样化稀土供应来源,并加强其国内加工能力。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与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内斯于2025年10月20日签署了这项协议,进一步推进了这一战略。
深度 AI 洞察
中国出口管制和美澳协议背后的真实地缘政治动机是什么? - 中国的出口管制并非仅仅出于防止军事滥用的考量,更深层目的在于通过限制关键原材料的供应,提升其在全球战略产业中的议价能力和影响力。这是一种经济胁迫工具,旨在减缓西方国家去风险化和供应链多元化的进程,从而维持其关键矿产霸主地位。 - 美澳协议则旨在通过建立盟友间的替代供应链,削弱中国在地缘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杠杆作用。其核心目标是确保西方工业,特别是国防和高科技产业,在面对中国潜在的供应中断时能够拥有稳定的关键矿产来源,这本质上是一场关键资源控制权之争的升级。 非中国稀土生产的经济可行性挑战何在,政府干预又如何影响这一局面? - 非中国稀土项目的经济挑战巨大,主要源于中国在开采、加工和提炼方面长期形成的低成本优势(包括更宽松的环境法规和规模经济)。西方国家在环境、劳工标准和资本开支方面面临更高成本,使得其产品在市场价格上缺乏竞争力。 - 政府的85亿美元补贴和框架协议表明,市场力量本身不足以支撑替代供应链的建立。这些资金本质上是“战略溢价”,用于弥补经济上的非竞争力,以实现国家安全和供应链韧性目标。这意味着相关投资的风险回报可能并不纯粹由市场决定,而是受到地缘政治优先级的驱动。 这种日益加剧的竞争和供应链多元化努力将如何长期影响全球稀土市场及相关产业? - 长期来看,全球稀土市场可能分裂为以中国为主导的供应网络和以西方盟友为主导的替代网络。这将导致稀土价格的两极分化,非中国来源的稀土可能因生产成本较高和“安全溢价”而价格上涨。 - 对于依赖稀土的相关产业(如电动汽车、风能、国防),这意味着更高的投入成本和更复杂的采购策略。企业将需要在成本效率和供应链韧性之间进行权衡,可能导致部分产品成本上升或设计调整,以减少对稀土的依赖。这也会加速稀土替代材料和回收技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