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台积电股价因强劲第三季度财报小幅上涨,但关税风险仍需警惕

Greater China
来源: Invezz发布时间: 2025/10/14 04:20:00 (北京时间)
台积电
半导体制造
中美贸易战
地缘政治风险
芯片产业
tsmc stock gain on q3 earnings but tariff warrant caution

新闻要点

台积电(TSMC)公布了超出预期的第三季度财报,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AI)和高性能计算(HPC)芯片的持续强劲需求。尽管该股自今年年初低点以来已上涨约100%,但在当前地缘政治背景下,投资者仍需保持谨慎。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自11月1日起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全面新关税,并实施美国开发软件的出口管制,这对台积电构成重大威胁。台积电的运营与美国科技深度融合,依赖美国软件工具和制造设备。如果这些新规限制其获取美国技术,或扩大限制范围至为中国客户生产芯片的非中国公司,台积电的先进芯片生产能力和对中国客户的营收都可能受到影响。 然而,台积电在全球半导体生态系统中仍扮演着关键角色,并且是美国的战略资产,美国已大力投资在亚利桑那州建设台积电的制造工厂。这种双重身份可能为台积电提供一定程度的保护,未来或出现针对其美国业务的豁免。投资者需在强劲基本面和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逆风之间取得平衡,尽管华尔街普遍维持“买入”评级,但目标价显示其上行空间有限。

背景介绍

台积电是全球领先的独立半导体代工企业,尤其在先进工艺技术方面占据主导地位,是众多全球科技巨头(包括美国公司)的关键供应商。其生产流程高度依赖美国开发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和关键制造设备。 2020年,美国对华为实施制裁,迫使台积电停止向其供应先进芯片,这凸显了地缘政治风险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直接影响。为减少对东亚供应链的依赖并增强国内芯片制造能力,美国政府,特别是在特朗普总统任期内,积极推动包括台积电在内的芯片制造商在美国本土设厂,其中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工厂是重要项目。 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24年11月再次当选,其政府延续并强化了对华贸易和技术竞争政策,新的关税和出口管制措施是其“美国优先”战略的体现,旨在维护美国的技术优势和经济安全。

深度 AI 洞察

特朗普政府的贸易和技术政策如何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竞争格局? 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实施的新关税和出口管制,不仅仅是保护主义措施,更是旨在通过技术遏制来重塑全球半导体产业地缘政治格局的战略举措。其深层逻辑在于: - 加速供应链区域化与“去风险化”: 通过限制中国获取关键技术,迫使全球科技公司重新评估其供应链,加速将制造环节从中国转移至更“友好”的国家,如美国、日本、欧洲,从而削弱中国在全球科技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 - 强化美国本土制造与盟友合作: 鼓励和补贴台积电等关键供应商在美国建厂,不仅保障了美国在先进芯片供应上的自主性,也通过在盟友国家(如日本、德国)的布局,构建一个由美国主导的、排斥中国的技术联盟。 - 提升谈判筹码与技术壁垒: 这些措施是美国在与中国进行大国竞争中的重要筹码,旨在永久性地拉大与中国的技术差距,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高性能计算等前沿领域。 台积电如何在成为美国战略资产的同时,平衡其全球业务的脆弱性? 台积电面临的挑战在于,它既是美国“去风险化”战略的受益者(例如在美建厂获得补贴和政治支持),也是其主要打击目标之一(作为为中国客户供货的关键企业)。这种矛盾身份迫使台积电采取多重策略: - 地缘政治多元化: 除了美国,台积电还在日本、德国等地拓展生产基地,旨在分散地缘政治风险,并向不同区域市场示好,增强其作为“全球代工厂”的不可替代性。但这也意味着更高的资本开支和运营复杂性。 - 技术领先与独家性: 持续保持在最先进工艺上的技术领先优势,使其在短期内仍是大多数国家和公司不可或缺的伙伴。这种独家性为台积电提供了强大的谈判筹码,尤其是在争取豁免和特殊待遇时。 - 客户结构调整: 或许会逐步调整其客户组合,以适应新的地缘政治现实,减少对单一高风险区域或客户的过度依赖,尽管这可能短期内影响营收增长。 面对华尔街普遍“买入”但上行空间有限的共识,投资者应如何评估台积电的长期价值? 华尔街的“买入”评级反映了台积电作为全球半导体核心基础设施的不可或缺性及其强劲的基本面,但目标价的上行空间有限则暗示了市场对地缘政治风险的担忧已部分定价。长期投资者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 地缘政治风险溢价: 台积电的估值将长期包含一个地缘政治风险溢价,这可能限制其相对于纯技术创新驱动型公司的估值倍数。投资者需接受这种常态化的风险。 - 技术护城河的动态演变: 关注台积电能否持续在2纳米及更先进工艺上保持领先。一旦其技术领先优势被竞争对手显著缩小,其定价权和市场份额将受威胁,地缘政治保护伞的价值也会减弱。 - 资本开支与盈利能力: 大规模的全球扩张计划(如美国、日本、德国工厂)将持续带来巨大的资本开支压力,这可能影响其自由现金流和股东回报。投资者需评估这些投资是否能带来相应的长期利润增长,而非仅仅是维持市场份额的“必要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