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目标到2028年将AI算力提升两倍,使用国产芯片

新闻要点
国有电信巨头中国移动宣布,计划到2028年,其全国最大的AI计算网络将仅使用国产芯片,旨在加快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减少对外国技术的依赖。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广州举行的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公布了这一宏伟目标。他表示,中国移动计划将其AI投资翻倍,并探索建设一个拥有10万个图形处理器(GPU)的计算集群,使其全国AI算力总和达到100 EFLOPs。据估计,这将使其AI算力在2024年底的29.2 EFLOPs(FP16精度)基础上实现三倍增长。
背景介绍
中国移动是全球最大的移动网络运营商之一,也是中国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重要参与者。此次宣布的战略是其更广泛的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即推动科技自给自足,特别是在关键技术领域,以应对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和美国及其盟友日益严格的技术出口管制。 人工智能被中国政府视为国家经济增长和技术主权的关键驱动力,因此中国各大科技公司和国有企业都在大力投资AI基础设施和相关技术研发,以期在全球AI竞赛中取得优势。
深度 AI 洞察
中国移动此举背后,除了追求AI领导地位,还有哪些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 - 芯片供应链安全与韧性: 在唐纳德·特朗普政府治下,中美技术脱钩趋势加剧,美国对中国高端芯片出口的限制成为常态。中国移动的“全国产芯片”目标旨在彻底消除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确保关键AI基础设施的自主可控,避免未来潜在的“卡脖子”风险。 - 国家工业政策的执行者: 作为国有企业,中国移动不仅是商业实体,更是国家战略的执行者。这一目标明确响应了国家关于技术自立自强、构建国产替代生态系统的号召,为国内芯片设计和制造企业提供巨大市场。 - 技术标准主导权的争夺: 通过大规模部署国产芯片驱动的AI算力网络,中国移动有机会在AI硬件和软件生态系统层面推动国内标准的形成和普及,为中国在全球AI技术标准制定中争取更多话语权。 实现这一雄心勃勃的目标,中国国内芯片制造商将面临哪些实际挑战? - 技术瓶颈与性能差距: 尽管国内芯片产业进步显著,但在高端AI GPU领域,与英伟达等国际巨头在性能、能效和生态系统成熟度上仍存在差距。如何在短时间内赶超并满足100 EFLOPs的严苛性能要求是巨大挑战。 - 产能与良率: 大规模部署10万个GPU需要国内芯片制造具备稳定的高良率和庞大的产能。这不仅考验晶圆代工能力,也涉及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环节。 - 生态系统与软件适配: 国际AI芯片通常拥有成熟的开发工具、软件库和开发者社区。国内芯片制造商需要投入巨大资源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并确保其AI算力平台能与主流AI框架(如TensorFlow、PyTorch)良好兼容。 此项举措对非中国AI硬件供应商和全球AI芯片市场可能产生何种影响? - 中国市场准入壁垒增高: 中国移动的行动明确预示着非中国AI硬件供应商(如英伟达、AMD)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将面临结构性萎缩。高端AI芯片的“去风险化”将加速,迫使这些公司寻求新的增长区域或调整其全球战略。 - 全球AI芯片市场的分裂: 这一战略性转变可能导致全球AI芯片市场进一步分裂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生态系统和以中国为首的东方生态系统,形成“双轨制”的发展模式,可能影响规模经济和技术迭代速度。 - 刺激西方供应链重构: 中国的自给自足努力也将反过来刺激西方国家更加重视本土芯片制造和供应链韧性,可能加速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多元化和区域化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