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互联网泡沫翻版还是牛市?富达的蒂默警告市场可能出现1999年式的“融涨”,并指出“诱人”的相似之处

北美
来源: Benzinga.com发布时间: 2025/10/03 16:59:30 (北京时间)
富达投资
人工智能
市场估值
互联网泡沫
标普500
互联网泡沫翻版还是牛市?富达的蒂默警告市场可能出现1999年式的“融涨”,并指出“诱人”的相似之处

新闻要点

富达投资全球宏观总监朱利安·蒂默(Jurrien Timmer)警告投资者,当前人工智能(AI)驱动的市场繁荣与19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时期有“诱人”的相似之处,并建议为1999年式的市场“融涨”做好准备。他指出,当前AI热潮的轨迹与1994-2000年的软着陆牛市类似,尤其提到过去六个月(2025年4月至10月)与1998-2000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事件后的“融涨”阶段相似。 蒂默的观点与日渐增长的市场担忧相吻合,多项估值指标亮起红灯。巴菲特指标(市值/GDP)已升至216.6%的历史新高,席勒市盈率(CAPE)自2000年以来首次突破40。标普500指数的远期市盈率为22.8,比长期平均水平高出约40%,表明市场集中度高。GQG Partners和富国银行(Wells Fargo)也发表了看法,GQG警告称当前AI热潮可能是“加强版互联网泡沫”,其后果可能更严重,而富国银行则强调了市场集中度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的相似之处。尽管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Jerome Powell)承认估值过高,但他认为目前不存在“金融稳定风险上升”的问题。

背景介绍

1990年代末的互联网泡沫见证了科技股的狂热投机,随后在2000年3月急剧破裂,导致纳斯达克指数大幅下挫。这一时期与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领导下的三次降息不谋而合,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 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是1998年破产的一家对冲基金,其崩溃引发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担忧,促使美联储介入以稳定市场,此后市场经历了一段“融涨”期。当前文章提及的估值指标,如巴菲特指标(衡量市场总市值相对于GDP的比例)和席勒市盈率(CAPE),都是评估市场是否过热的长期指标,其当前水平与互联网泡沫时期相似,引发了市场对潜在回调的警惕。

深度 AI 洞察

美联储对市场估值的“淡定”态度隐含了哪些更深层次的风险?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承认估值过高但否认存在“金融稳定风险”,这可能暗示: - 政治压力: 在特朗普总统任期内,美联储可能面临维持市场乐观情绪的政治压力,以支持经济叙事。其表态可能旨在避免引发恐慌,而非完全反映对市场潜在脆弱性的内部评估。 - 结构性差异的过度自信: 美联储可能过于自信地认为,与2000年相比,当前科技巨头的资产负债表更健康、盈利能力更强,能够更好地抵御冲击。然而,这种自信可能忽略了AI投资规模的空前性及其对经济的整体影响。 - “大而不倒”的错觉: 市场集中度高意味着少数几家公司占据主导地位。美联储可能认为这些公司过于重要,不会让它们失败,从而默许了风险的累积,尤其是在监管滞后于技术进步的情况下。 当前AI热潮与互联网泡沫相比,其潜在的“加强版”后果将如何重塑行业格局? 如果当前市场确实是“加强版互联网泡沫”,其后果将更为深远: - 资本错配加剧: 鉴于AI投资的规模和复杂性,一旦泡沫破裂,资本错配的程度将远超互联网时代,可能导致数万亿美元的损失,并延迟其他创新领域的投资。 - “AI冬天”与整合: 泡沫破裂后,可能出现一个长期的“AI冬天”,大量初创公司倒闭,技术发展受阻。行业将加速整合,少数拥有强大现金流和核心技术的巨头将进一步巩固其市场主导地位,扼杀竞争。 - 全球供应链冲击: AI技术依赖于复杂的全球供应链(如芯片制造)。任何重大调整都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连锁反应,尤其是在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的背景下,这将使供应链重组和技术民族主义成为更紧迫的问题。 在市场高度集中的背景下,投资者应如何重新评估其投资组合的韧性与增长策略? 高度集中的市场对投资策略提出了严峻挑战: - 主动管理的回归: 如果市场出现回调,被动指数基金(如SPY和QQQ)由于其对少数几只超大市值股票的依赖,将面临巨大风险。这可能标志着主动管理基金的回归,它们能够更有选择性地投资于具有真实基本面和合理估值的公司。 - 分散化投资的必要性: 投资者需要重新审视其投资组合的多样性,超越当前的科技巨头。关注中小型股、价值股以及非科技行业中被低估的创新公司,以降低集中风险。 - 现金流与盈利能力优先: 面对可能出现的市场“融涨”和随后的调整,投资者应将重点放在拥有稳健现金流、可验证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公司,而非那些仅凭增长叙事支撑高估值的公司。对“护城河”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进行严格审查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