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宏观透视 | 中国通缩恐慌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

大中华区
来源: 南华早报发布时间: 2025/09/18 17:45:02 (北京时间)
中国经济
通货紧缩
宏观经济政策
资本流动
上海综合指数
宏观透视 | 中国通缩恐慌最糟糕的时期已经过去

新闻要点

尽管中国经济数据表现不佳,例如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在过去七个月中有五个月出现年度收缩,工业产出和零售销售增速创年内新低,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自2020年疫情急性期以来最严重的收缩,但市场却呈现出矛盾的乐观迹象。 令人费解的是,上海综合指数上个月成为全球表现第二好的主要金融资产,并创下十年新高,即使中国内地股市更多地暴露于“受通缩影响的行业”。更令人惊讶的是,在经济增长急剧放缓时通常会下降的中国政府债券收益率反而有所上升,例如3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6月份的1.8%升至2.1%,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7月份的1.6%升至1.8%。 文章指出,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过去几个月投资者为了在低收益环境中寻求更高回报,而将资金从债券大幅转向股票。尽管社会学家指出“连续两个月的疲软数据,经济放缓比我们预期的要早”,但市场似乎正在消化不同的叙事。

背景介绍

中国近期面临显著的经济逆风,包括持续的通缩压力、消费需求疲软以及投资增长放缓。消费者价格指数已多次在年度基础上出现收缩,反映出国内需求不足。 与此同时,工业产出和零售销售增长放缓,而固定资产投资更是经历了自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最严重萎缩。这些严峻的经济指标引发了对中国经济健康状况和增长前景的担忧。在此背景下,市场对北京如何有效提振国内需求、应对通缩风险的政策回应高度关注。

深度 AI 洞察

在严峻的经济数据面前,中国股市和债市的背离表现(股市上涨、债市收益率上升)真正预示着什么? - 这种背离可能反映了市场对中国政府即将出台强有力刺激措施的预期,从而带动部分资金提前布局,而非仅仅反映当前疲软的经济基本面。 - 债券收益率上升可能受到资金从固定收益转向权益资产的结构性轮动影响,同时,市场也可能开始预期未来通胀或财政扩张会带来更多国债供给,从而推高了长期收益率。 - 此外,这可能暗示了中国资本市场在某种程度上与实体经济表现脱钩,部分投资者将股市视为在其他投资渠道受限时获取回报的少数选项之一,而非对经济复苏的直接信心投票。 “通缩恐慌最糟糕的时期已过”这一论断,在多大程度上是基于市场情绪而非坚实的经济复苏证据? - 这一论断更多地基于市场对政策底的判断和情绪反弹,而非明确的经济数据改善。当前数据仍显示通缩和增长压力,市场可能是在押注最坏情况已迫使决策层采取更果断的行动。 - 市场情绪的逆转往往先于实体经济的拐点,但其持续性需要后续政策的力度和效果来验证。若政策刺激不及预期或结构性问题未能有效解决,这种乐观情绪可能面临修正。 - 这种说法也可能反映了投资者在低收益环境下对高风险资产的“饥渴”,即使是在经济前景不甚明朗的情况下,也愿意承担更高风险寻求超额回报。 北京将如何平衡刺激经济增长与避免过度宽松可能带来的长期风险?其政策组合会优先解决哪些核心问题? - 北京可能采取更有针对性的财政扩张政策,例如通过基础设施投资、消费券或直接补贴来精准刺激需求,同时避免大水漫灌式的货币宽松,以控制房地产等领域的长期风险。 - 政策组合可能会优先解决结构性问题,如提升内需的持续性(包括改善居民收入预期和社会保障),优化营商环境以提振民营企业信心,并可能在房地产领域采取更审慎的风险化解策略。 - 此外,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可能还会加强对核心技术领域的投资,以提升产业链韧性,并在国际贸易环境中寻求新的增长点,而非仅仅依赖传统的出口驱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