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ntiFin LogoSentiFin

中国债市暴跌或将持续,投资者转向风险资产寻求更高回报

大中华区
来源: 南华早报发布时间: 2025/09/16 16:32:00 (北京时间)
中国债市
资产轮动
通货紧缩
产能过剩
基础设施投资
中国债市暴跌或将持续,投资者转向风险资产寻求更高回报

新闻要点

分析师预计,由于投资者在高利率环境下寻求更高回报和风险资产,中国债市的跌势可能持续。 尽管中国经济数据疲软且通缩趋势持续,但投资者仍从固定收益产品转向股票,寻求更高收益。据中泰证券等券商称,这是显而易见的。 当前,十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已升至五个月高点1.806%,而CSI 300指数同期上涨17%。分析师表示,债券市场情绪预计将保持疲软,机构赎回可能增多。 债市动荡发生在去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创下十年最大涨幅(下降88.5个基点至1.597%)之后。北京采取更果断的抗通缩措施,包括削减绿色能源过剩产能和规划西藏大型水电站项目,被分析师认为将推高大宗商品价格,从而逆转了债市牛市。

背景介绍

在2024年,中国国债市场经历了一轮长达十年的牛市,十年期政府债券收益率因中国经济增长前景恶化而跌至创纪录的1.597%,全年下降88.5个基点,为2014年以来最大降幅。 然而,这种趋势在2025年发生逆转,主要原因是北京采取了更积极的措施来应对通货紧缩。这些措施包括启动一项旨在削减绿色能源行业过剩产能的运动,以及公布在西藏建设大型水电站的计划。 分析师普遍认为,这些政策举措,尤其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产能削减,将有助于提振大宗商品价格,进而可能对整体经济产生通胀效应,从而改变了投资者对固定收益资产的预期。

深度 AI 洞察

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向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和通胀前景意味着什么? - 北京采取的抗通缩措施,特别是绿色能源产能削减和西藏水电站等大型基础设施项目,标志着其刺激经济的策略已从单纯的需求侧转向供给侧和投资侧。 - 这类政策预计将直接推高国内大宗商品需求和价格,并可能通过产业链传导至国际市场,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支撑。 - 在全球宏观经济背景下,如果中国这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通胀压力上升,可能会给全球通胀带来新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各国央行仍在努力平衡增长与物胀的2025年。 中国债市的持续疲软和资金向股市转移,对中国金融稳定和资本市场结构有何长期影响? - 债市收益率上升和机构投资者赎回可能导致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尤其是对依赖债券融资的企业构成压力,这可能加剧一些行业的偿债风险。 - 资金从债市流向股市,短期内可能提振股市表现,但如果缺乏基本面强劲支撑,可能导致市场波动性加大,甚至形成资产泡沫。 - 长期来看,这种资金配置的结构性转变可能促使中国金融体系向更具市场化和风险偏好的方向发展,同时要求监管机构加强对股市风险的监控,以维护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投资者应如何解读中国在经济放缓背景下推出大规模基建和产能削减措施的战略意图? - 这表明北京正致力于解决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而非仅仅是短期刺激。削减绿色能源过剩产能旨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效率,避免恶性竞争,是高质量发展理念的体现。 - 大型基建项目,如西藏水电站,不仅能拉动投资,更可能具有战略意义,例如能源安全、区域发展以及对上游大宗商品行业的长远支撑。 - 这种政策组合可能反映出中国政府在经济面临挑战时,倾向于通过结构性改革和战略性投资来重新平衡经济增长模式,而非仅仅依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可能预示着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更加注重效率和韧性,而非单纯的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