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马斯克称特斯拉80%的价值将来自这项人工智能(AI)业务,英伟达黄仁勋表示其价值可能达到数万亿美元(提示:并非Robotaxi)

新闻要点
埃隆·马斯克声称,特斯拉未来80%的价值将来源于其人工智能(AI)业务,而非电动汽车。他将特斯拉定位为一家以AI为中心的技术平台,其中人形机器人项目擎天柱(Optimus)被视为比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taxi)更具潜力的机会。 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曾指出,AI与机器人技术的交叉领域蕴藏着数万亿美元的潜力,而马斯克更是大胆预测擎天柱有朝一日能占据特斯拉80%的价值。与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被动性不同,人形机器人通过与物理世界互动,代表着通用智能的最高体现。 尽管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备受关注,但也面临着来自波士顿动力(Atlas)和Figure AI(微软、英伟达、OpenAI和杰夫·贝佐斯支持)等竞争对手的挑战。擎天柱有望通过在工厂内部署实现劳动力效率提升,并向物流、零售、医疗等新市场商业化,提供超越汽车业务的经常性、高利润增长引擎。然而,该项目仍处于早期阶段,距离全球普及和显著的财务贡献尚需时日,存在巨大风险。
背景介绍
特斯拉最初以电动汽车和能源存储公司闻名,其CEO埃隆·马斯克近年来一直在推动公司转型,将其定义为一家更广泛的、以人工智能为中心的技术平台。这一战略的核心是完全自动驾驶技术,但近期马斯克将人形机器人“擎天柱”(Optimus)视为其AI路线图中更具变革性的部分。 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是在大型语言模型(LLMs)方面,它们擅长处理和生成文本。然而,这些系统本质上是被动的。人形机器人通过其物理形态和操纵能力,代表着将AI从数字领域扩展到物理世界的关键一步,旨在实现能够执行人类级别任务的通用智能。
深度 AI 洞察
特斯拉对擎天柱机器人的押注对其核心电动汽车业务有何战略影响? - 特斯拉将大量资本和人才投入擎天柱项目,可能分散其在日益激烈的电动汽车市场中的资源和注意力,尤其是在传统汽车制造商和中国竞争对手加速电动化转型的背景下。 - 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多元化策略可能在短期内稀释投资者对特斯拉作为“汽车公司”的估值,转而聚焦其更具投机性的“AI机器人公司”身份。 - 如果擎天柱未能按预期规模化或商业化,将对特斯拉的整体增长叙事和股价产生巨大压力。 考虑到包括Figure AI在内的强大竞争对手,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先发优势”是否被夸大? - Figure AI获得了微软、英伟达、OpenAI和杰夫·贝佐斯等科技巨头的支持,这表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竞争已进入“军备竞赛”阶段,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 - 特斯拉的优势在于其大规模制造经验和潜在的内部部署(如在超级工厂),能够快速迭代和验证技术,而其他竞争对手可能需要更长的商业化路径。 - 然而,这种竞争也意味着对顶尖AI和机器人工程人才的争夺将异常激烈,任何公司都难以维持绝对的技术垄断。 在2025年特朗普政府的背景下,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商业化可能面临哪些政策和劳动力市场挑战? - 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和国内就业保护政策可能对大规模自动化,特别是可能取代人力的机器人技术,施加监管压力或征收“机器人税”。 - 劳工团体和相关政治势力可能会出于对失业率上升的担忧而抵制机器人技术的广泛应用,这可能影响擎天柱在制造、物流等行业的推广速度。 - 另一方面,如果机器人技术被视为提升美国制造业竞争力或解决特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关键,政府也可能提供研发补贴或税收优惠,但整体环境可能更偏向于审慎和就业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