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伦·巴菲特公开批评卡夫亨氏,这对通常采取被动立场的他来说极为罕见

新闻要点
沃伦·巴菲特公开表示,他对卡夫亨氏(Kraft Heinz)计划分拆为两家公司的决定感到“失望”,认为此举基本上是逆转了他在2015年促成的合并,而那次合并被认为是巴菲特最大的投资失误之一。巴菲特还对此次分拆不需通过股东投票表示不满。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作为卡夫亨氏最大的股东,持有其27.5%的股份,价值89亿美元,其首席执行官指定人格雷格·阿贝尔已直接向卡夫亨氏管理层表达了他们的反对意见。 卡夫亨氏的股价在消息公布后一度下跌7.6%,随后有所回升,该假日缩短的一周收盘时下跌2.4%。巴菲特没有排除出售伯克希尔所持股份的可能性,但他强调除非其他所有卡夫亨氏股东也能获得同样报价,否则不会接受大宗交易。巴菲特质疑分拆的有效性,认为增加的3亿美元运营成本不会带来明显改善,并表示“将它们整合起来肯定不是一个高明的想法,但我认为拆分也无法解决问题。”包括《金融时报》和路透社在内的其他媒体也对此次分拆及其背后的管理策略表达了批评。
背景介绍
2013年,伯克希尔哈撒韦与巴西3G资本管理公司联手,以23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亨氏(H.J. Heinz)。两年后,即2015年,卡夫(Kraft)与亨氏合并,成立了卡夫亨氏(Kraft Heinz)。伯克希尔哈撒韦成为新公司的主要股东,在2015年交易完成时,其持股价值约为240亿美元,并在2016年一度升至约300亿美元。 然而,此后该投资价值大幅下滑。巴菲特在2015年致股东信中表示,伯克希尔的持股成本为98亿美元,而目前其投资整体亏损约10亿美元。伯克希尔曾在2019年减记30亿美元,并在2025年第二季度再次减记38亿美元,以反映其市场价值。自2015年合并以来,卡夫亨氏的股价已累计下跌69%。2019年,巴菲特曾公开承认伯克希尔在卡夫亨氏合并中“出价过高”。
深度 AI 洞察
巴菲特此次异常公开批评的背后,是否预示着伯克希尔对"3G模式"的彻底决裂,以及对消费品投资策略的深层反思? - 巴菲特此举远超寻常的被动投资立场,不仅公开表达失望,还让CEO指定人格雷格·阿贝尔直接介入,这表明其对卡夫亨氏管理层决策的极度不满,甚至可能暗示对3G资本此前成本削减优先于创新的经营模式彻底失去耐心。 - 这种公开决裂可能迫使伯克希尔重新评估其在其他消费品投资中的策略,尤其是在那些可能由3G资本或其他类似激进股东影响的公司中。它也可能预示着伯克希尔未来在选择投资伙伴和被动持股方面会更加谨慎,更强调管理层稳健性和创新能力,而非单纯的财务工程。 卡夫亨氏的分拆计划,究竟是解决核心业务困境的战略性举措,还是"饮鸩止渴"式的财务操作,对公司长期价值有何潜在影响? - 巴菲特认为分拆无法“修复”问题,这暗示他认为卡夫亨氏的核心困境在于未能适应消费者口味变化和创新不足,而非简单的组织结构问题。分拆可能伴随的3亿美元额外成本,在巴菲特看来是资源浪费,未能触及根本。 - 如果分拆未能解决品牌老化、创新乏力的问题,反而增加管理复杂性和运营成本,长期来看可能进一步稀释股东价值。市场对其最初的负面反应也支持了这种观点,即投资者对这种所谓的“价值解锁”战略持怀疑态度,认为其更多是短期的、投机性的。 伯克希尔"不排除出售"的表态,对卡夫亨氏未来股价和投资者情绪会产生何种"悬而未决"的效应? - 巴菲特虽未排除出售,但设定了“除非同等报价给予所有股东”的条件,这在实践中等同于要求一个整体收购要约,而非简单的二级市场抛售,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立即的大宗抛售冲击。 - 然而,这种表态仍给市场留下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形成长期"悬而未决"的抛售压力。潜在的买家可能会将伯克希尔的立场视为一个信号,即现有管理层未能有效提升价值,从而在未来收购谈判中获得议价优势。对于其他投资者而言,伯克希尔的立场可能促使他们重新审视卡夫亨氏的投资逻辑,加剧担忧情绪,并可能在未来任何积极消息出现时,因预期伯克希尔可能抛售而限制股价上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