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化”新兴市场策略的吸引力

新闻要点
新兴市场投资曾长期由中国主导,其在中国新兴市场指数中占比高达30%-40%。然而,地缘政治紧张、监管不确定性及经济放缓促使投资者重新评估中国的敞口,从而引发了对“去中国化”新兴市场策略的兴趣,以期在规避中国特定风险的同时抓住增长潜力。 欧洲上市的新兴市场股票ETF在2025年前七个月净流入81亿欧元,已超2024年全年总额,其中相当一部分流向了完全剔除中国的策略。这主要是因为唐纳德·特朗普总统领导下的中美关系持续紧张、贸易争端、技术限制以及对台湾地缘政治地位的担忧。此外,中国国内的监管整顿,尤其是在科技和教育领域,加剧了市场波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未来几年中国GDP增速将放缓至4%-5%,而许多其他新兴经济体仍保持两位数增长,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增长溢价。 剔除中国后,新兴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投资前景,包括印度(摩根士丹利认为其为新兴市场中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巴西(大宗商品出口国,受益于能源转型)、墨西哥(受益于近岸外包趋势)、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作为关键制造中心)、以及韩国和台湾(全球科技供应链核心)。摩根士丹利2024年的展望强调印度将成为新兴市场中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 基金流向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去中国化”新兴市场基金的年内流入已超过20亿美元。包括iShares MSCI新兴市场(不含中国)ETF(EMXC)、SPDR标普新兴市场(不含中国)ETF(XCNY)以及Global X新兴市场(不含中国)ETF(EMM)在内的产品受到关注。尽管这些策略降低了集中风险,但也伴随着较小市场流动性较低、新兴货币波动以及对少数大型国家(如印度和巴西)过度依赖等风险。市场普遍认为,这是对中国近期风险的战术性对冲,也是对新兴经济体更广泛、多元化增长引擎的结构性认可。
背景介绍
在2025年,唐纳德·特朗普总统连任后,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持续升级。这包括贸易争端、技术限制以及对台湾地位的敏感性,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全球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风险敞口持谨慎态度。 历史上,中国在主要新兴市场指数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快速增长曾吸引了大量国际资本。然而,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科技、教育等多个关键行业的监管收紧,叠加人口结构变化、债务问题和经济结构转型导致的经济增长放缓,使其曾经的增长溢价逐渐消失。 在此背景下,投资者寻求新的策略来平衡新兴市场的增长机会与风险管理,尤其是在全球供应链重塑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其他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墨西哥和东南亚国家展现出独特的增长潜力。
深度 AI 洞察
“去中国化”策略是短期战术调整还是长期结构性转变? - 鉴于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政策及其推动的供应链“去风险化”或“脱钩”持续发酵,以及中国自身经济结构性放缓,这很可能是一个长期的结构性转变。投资者正在寻求更稳定的增长路径和更低的地缘政治风险敞口,而非仅仅是短期对冲。 - 全球供应链的重塑,尤其是关键技术和战略物资领域,促使企业和投资者将资金配置到更符合新地缘政治格局的生产和消费中心,例如墨西哥和东南亚,这并非朝夕可逆。 除了规避中国风险,这种投资趋势还在无意中加剧了哪些新兴市场内部的风险? - 资金过度集中于少数被视为“替代品”的大型新兴经济体(如印度、巴西、墨西哥),可能导致这些市场估值过高,并使其面临自身特有的政治、经济或监管冲击时,出现更剧烈的波动。 - 相对较小的市场(如越南、印度尼西亚的某些特定行业)的流动性风险可能会被低估。大量资金涌入可能推高资产价格,但一旦出现负面事件,流出可能迅速,加剧市场脆弱性。 美国对华政策的持续强硬,对非中国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长期发展意味着什么? - 对于那些能与美国及其盟友建立更紧密贸易和投资关系的国家,如墨西哥(近岸外包)和部分东南亚国家,将获得显著的战略优势和增长机会。 - 然而,这也可能导致全球经济进一步碎片化,形成“双轨制”体系,使得某些新兴市场在选择经济伙伴时面临更大压力,甚至可能被迫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从而增加其自身的政治和经济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