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加密任务组被敦促为数字资产提供量子安全保障
新闻要点
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加密资产任务组的一份名为《后量子金融基础设施框架》(PQFIF)的提案警告称,量子计算的进步可能从根本上损害比特币和以太坊等数字资产的加密安全性。该框架由丹尼尔·布鲁诺·科维洛·科斯塔撰写,概述了向抗量子标准过渡的路线图,并警告称,如果当前的加密方法失效,数万亿美元的数字资产将面临系统性风险、灾难性投资者损失以及市场信心的彻底崩溃。 该提交强调了“现在收集,以后解密”的威胁,即加密数据现在被收集起来,以便未来进行量子解密。它敦促尽早采取行动,包括对数字资产平台进行自动化漏洞评估,优先处理机构钱包等高风险系统,并分阶段迁移,整合2024年最终确定的NIST标准。专家预测,“量子日”(即量子机器能够破解比特币加密的日子)最早可能在2028年到来。比特币开发者已提出一项名为“后量子迁移和旧签名日落”的比特币改进提案(BIP),以逐步淘汰易受攻击的签名方案,并采取措施阻止并最终冻结旧的、易受攻击地址中的资金。
背景介绍
量子计算是一种新兴技术,利用量子力学现象来解决传统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虽然其潜力巨大,但也对现有的加密标准构成了重大威胁,尤其是在公钥加密领域。目前,数字资产的安全性严重依赖于这些加密方法。 “后量子密码学”是指旨在抵御量子计算机攻击的加密算法。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一直在开发和标准化这些抗量子算法,其中FIPS 203-205标准已于2024年最终确定。这些标准对于数字资产行业过渡到更安全的未来至关重要,因为“量子日”(即量子计算机能够破解现有加密技术的日子)预计最早可能在2028年到来。
深度 AI 洞察
当前特朗普政府对加密货币领域的监管姿态,将如何影响后量子安全转型? - 特朗普政府一贯对创新持开放态度,但其在加密货币监管上的立场较为复杂,可能更侧重于国家安全和金融稳定,而非纯粹的技术前瞻性。这意味着SEC可能会在推动后量子安全保障方面采取务实且渐进的策略,避免激进干预可能扼杀创新的做法。 - 若SEC将量子威胁视为国家安全问题(如同对关键基础设施的保护),则可能会通过行政命令或与国防部、国土安全部等机构合作,加速数字资产领域的量子安全转型。这种跨部门协作可能为加密行业带来强制性合规要求,而非仅仅是建议。 -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SEC可能会优先要求中心化交易所和机构级托管方进行量子安全升级,以保护大型资产和系统性风险。对于去中心化协议,监管可能采取更为宽松或间接的引导方式,这可能导致不同类型的加密资产在量子安全性方面的进展不均。 “现在收集,以后解密”的威胁模型,对加密货币市场动态和投资者行为有哪些深层影响? - 这种威胁加剧了信任危机:投资者可能开始质疑即使是当前被认为是“安全”的交易和持仓的长期保密性。这种不确定性可能导致长期持有者(HODLers)的信心动摇,尤其是在没有明确升级路线图的资产中。 - 市场可能出现“量子溢价”或“量子折价”:那些积极实施后量子解决方案的数字资产可能会获得“量子溢价”,吸引寻求长期安全性的机构投资者。相反,那些对量子威胁反应迟缓或缺乏明确计划的资产,可能会面临“量子折价”,导致其价值被低估或流动性下降。 - 促使早期行动者获得竞争优势:率先采用和推广量子安全标准的平台和协议,不仅能提升自身安全性,还能吸引对安全需求更高的用户和资金,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可能加速行业内的技术分化和整合。 SEC与行业合作推动量子安全标准的背后,是否存在更广泛的地缘政治或技术领导力考量? - 美国在数字经济和网络安全领域保持全球领导地位的意图是显而易见的。通过SEC推动数字资产的后量子安全,美国不仅能在加密技术标准上保持先发优势,还能塑造全球数字资产的安全框架,从而将其技术标准和价值观输出到国际市场。 - 这也是在与中国等竞争对手进行战略竞争的一部分。中国也在大力投资量子计算和区块链技术。美国通过确保其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量子弹性,可以巩固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霸主地位,并防止潜在的对手利用量子优势进行金融攻击或数据窃取。 - 此外,SEC此举也可能旨在提升加密货币在主流金融体系中的合法性和可信度。通过解决长期存在的潜在安全漏洞,SEC可以为机构投资者和传统金融机构更安全地参与数字资产市场铺平道路,从而进一步整合加密货币与传统金融,最终有利于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