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全新能源仰赖北京新政以期太阳能行业复苏

新闻要点
多晶硅生产商大全新能源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大幅下降66%,产量锐减60%,产能利用率仅为34%。公司多晶硅平均销售价格(4.19美元/公斤)远低于生产成本(7.26美元/公斤),导致每公斤亏损3.07美元。 面对行业大规模产能过剩和价格暴跌,大全新能源及其同行寄希望于中国政府自2025年6月底启动的“高质量发展”新政策,以遏制行业内的恶性竞争。该政策包括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指示、政府与行业领军企业的会议,以及旨在规范不公平定价行为的价格法修订草案。 尽管大全新能源拥有约20亿美元的现金及金融资源来应对持续亏损,且在政府新政宣布后7月份多晶硅现货价格短暂反弹,但市场对这些措施能否长期有效对抗市场基本面持怀疑态度。2024年底,大全新能源的年产能已达到约30万吨,是2022年底的三倍,但全球太阳能农场建设放缓加剧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背景介绍
在2022年至2024年间,全球太阳能产业,特别是中国,受绿色能源需求驱动,经历了大规模的产能扩张。大全新能源的年产能到2024年底已增至2022年底的三倍。 然而,这种快速扩张导致到2025年行业严重供过于求,使得包括大全新能源在内的许多多晶硅制造商的价格跌破了生产成本。中国政府对国内太阳能农场建设的支持曾是一个亮点,但由于在2025年5月底的补贴截止日期前出现了抢建潮,6月份中国新增太阳能装机量大幅下降。 为应对产能过剩,北京自2024年10月以来一直“建议”多晶硅生产商限制产量,而像大全新能源这样的公司也因市场力量驱动而大幅削减了产能利用率。
深度 AI 洞察
北京的“高质量发展”运动是真正的市场整顿,还是巩固国家战略控制的举动? - 这很可能是一个双重目的的策略。虽然旨在减少“恶性竞争”和过剩产能,但它也使北京能够对关键行业施加更大的控制力,可能偏向国有企业或与国家战略一致的企业。这可能导致市场结构更加集中。 考虑到中国行业历史上产能过剩的问题,为什么投资者对政府当前的干预持怀疑态度? - 投资者持谨慎态度,因为过去在其他行业的干预往往未能有效对抗根本的市场力量,或者只是转移了问题。当前的措施可能提供暂时的价格支持,但如果没有全球需求的显著持续增长或激进的强制性产能削减,根本的供需失衡将持续存在。市场自然的(且痛苦的)整合过程往往比自上而下的指令更有效。 如果北京成功整合其国内产业,对非中国太阳能制造商和全球多晶硅供应链的长期影响是什么? - 成功的整合可能导致一个更加规范的中国产业,可能带来更高、更稳定的价格。这既可能为非中国竞争对手提供喘息空间,也可能通过减少价格战并使全球供应链在未来更具可预测性来稳定全球市场。然而,如果中国企业在政府支持下变得更强大、更高效,它们也可能在长期内对国际市场构成更强大的竞争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