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英特尔股价上涨超20%——但会面临“失去的十年”吗?专家援引2008年危机,称特朗普考虑入股英特尔“需警惕”

新闻要点
英特尔(INTC)股价在2025年迄今已上涨超过20%,但美国政府入股这家芯片制造商的举动引发了金融专家的严厉警告。 Harris Financial Group管理合伙人Jamie Cox援引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GFC)后政府救助银行的经验,指出政府持股可能导致公司股价陷入长达十年的停滞期。他强调,对于任何向政府出让股权的公司都“需要警惕”。 特朗普政府利用《芯片与科学法案》的资金,以89亿美元收购了英特尔近10%的股权。经济顾问Kevin Hassett将其称为“主权财富基金的首期付款”,特朗普总统也对此表示支持。然而,这一直接干预市场的策略遭到自由市场倡导者的广泛批评,经济学家Peter Schiff称其为“糟糕的先例”和“违宪”行为。前副总统迈克·彭斯也谴责此举背离了共和党的自由市场原则,并将其与中国、伊朗等国家的做法相提并论。 尽管面临争议,英特尔股价在消息发布当日小幅下跌后,盘后略有回升,年初至今仍保持20.43%的涨幅。然而,该股在增长排名上表现不佳。
背景介绍
《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于2022年签署成为法律,旨在通过提供补贴和激励措施来加强美国半导体制造业,以应对全球芯片短缺并提升美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竞争力。该法案被视为美国政府推行产业政策的重要工具,以确保关键供应链的安全。 特朗普政府此次动用《芯片与科学法案》资金直接收购英特尔股权,标志着美国政府在产业政策中采取了前所未有的直接股权投资策略。这种做法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政府对银行等关键机构进行的救助有所不同,后者主要是为了稳定金融系统,而此次入股英特尔则被部分人视为建立“主权财富基金”的尝试,其长期经济和政治影响尚待观察。
深度 AI 洞察
美国政府直接入股英特尔对公司治理和投资者认知有何深层战略影响? 政府直接持股可能引发多重深远影响: - 道德风险与市场纪律弱化: 政府作为股东可能在公司面临困境时施加非市场化的支持,从而削弱市场对公司效率和风险管理的约束,可能导致公司决策偏离纯粹的商业利益。 - 长期增长停滞风险: Jamie Cox的观点值得警惕。历史经验表明,政府介入的案例,如2008年危机后的银行,其股价往往在数年内表现平平,因为市场担忧政府目标与股东利益可能不一致。 - 企业战略重塑: 英特尔的战略决策可能会受到国家利益而非纯粹利润最大化的影响,例如优先考虑在美国本土设厂(即使成本更高),或在研发方向上与国家安全议程保持一致,这可能影响其全球竞争力。 - 投资者情绪复杂化: 虽然短期内可能被解读为政府背书,但长期投资者可能会因政府影响力增加而对公司的独立性、创新能力及效率产生疑虑,影响估值乘数。 特朗普政府此举与更广泛的产业政策和地缘战略目标如何契合? 此次入股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刺激,具有显著的地缘战略和国家安全考量: - 关键技术供应链主权: 确保美国在半导体这一关键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和供应链韧性,减少对潜在对手的依赖,尤其是在与中国的科技竞争背景下。 - “主权财富基金”的萌芽: 经济顾问Kevin Hassett的表述暗示,这可能是一个更宏大计划的开端,即美国政府通过直接投资战略性产业来积累国家财富,并对这些产业施加影响力。这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实践,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如中国、沙特阿拉伯的模式类似。 - 地缘政治工具: 通过控制关键公司股权,美国政府可以更直接地影响全球技术标准和供应链布局,将经济影响力转化为地缘政治筹码。 - 国内政治考量: 满足“美国优先”的政治承诺,通过政府投资确保就业和产业留在美国,争取关键选民支持。 即使英特尔短期内股价上涨,这种政府干预对其长期股价表现存在哪些潜在风险? 尽管短期内市场可能消化政府投资的利好,但长期风险不容忽视: - “失去的十年”风险: 历史教训表明,政府干预可能导致企业在面对市场变化时反应迟钝,创新动力不足,从而拖累长期股价表现。政府的决策周期和官僚作风可能与科技行业的快速迭代不符。 - 市场公平性担忧: 这种直接入股可能为其他公司树立先例,导致政府选择性支持而非市场竞争,从而扭曲市场结构,对整体科技股的估值逻辑产生负面影响。 - 政治周期影响: 公司的命运可能与执政党的政策紧密相连,不同政府的政策变化可能带来不确定性,增加投资风险。 - 自由市场原则的背离: 批评者认为,这会侵蚀美国的自由市场基础,长期可能损害整体经济活力和创新精神,进而影响投资者对美国市场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