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率先制定稳定币规则,为何美国却后来居上?
新闻要点
日本在2023年率先制定了全面的稳定币监管框架,但其采用率一直不高。相比之下,美国的《GENIUS法案》被誉为市场催化剂,尽管出台较晚,却允许更广泛的实体(包括联邦许可的非银行公司)发行稳定币。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国在监管理念上的分歧:日本优先考虑系统稳定性,而美国则倾向于市场开放和创新速度。然而,日本的“基础设施优先”策略正逐步显现成效,预计今年秋季将批准首个日元稳定币,由JPYC和潜在的Monex Group发行。 Monex Group的参与尤为值得关注,其庞大的用户基础和现有业务有望为日本新兴的稳定币市场带来规模和信誉。此外,Startale Group与SBI等日本金融巨头的合作,旨在构建代币化资产平台,并推动稳定币在企业级应用中的流动性,例如可编程财政和自动化外汇对冲,以加速日元稳定币的实际应用和国际化。
背景介绍
稳定币是一种旨在通过与法定货币(如美元或日元)、商品或其他加密货币挂钩来最小化价格波动的加密货币。全球稳定币市场目前规模约为2700亿美元,主要由美元挂钩的稳定币主导,其中Tether (USDT) 和Circle (USDC) 占据主导地位。 日本于2023年修订了《支付服务法案》,成为全球首个为稳定币提供全面法律框架的国家,该法案规定只有持牌银行、信托银行和注册汇款代理商才被允许发行稳定币。而美国的《GENIUS法案》是唐纳德·J·特朗普总统领导下的最新立法,旨在为稳定币发行提供更广泛的途径,包括允许符合储备和合规标准的联邦许可非银行公司参与。
深度 AI 洞察
日本和美国在稳定币监管哲学上的差异,对全球数字金融格局有何深层战略影响? - 日本的“稳定优先”策略反映了其对维护传统金融系统完整性和避免风险的长期承诺,尤其是在其经历过经济泡沫和长期通缩之后。此举旨在确保数字货币的引入不会破坏现有金融秩序。 - 美国在特朗普政府领导下的“市场开放”策略,则利用其作为全球储备货币发行国的优势,旨在通过鼓励创新来巩固美元在数字时代的霸权地位,同时吸引资本和人才,确保其在Web3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 - 长期来看,日本可能在短期内错失创新先机,但若其基础设施和合规性在全球范围内被视为黄金标准,则可能在后期吸引寻求极高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机构。美国则可能通过快速迭代和市场规模效应,迅速扩大其数字资产生态系统,但同时也可能面临更大的早期风险和监管挑战。 Monex Group和SBI等日本金融巨头的入局,将如何重塑日元稳定币的市场潜力及其与美元稳定币的竞争态势? - Monex作为上市公司和领先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Coincheck母公司),其参与将带来巨大的用户基础和机构信任,直接解决当前日元稳定币缺乏流动性和广泛采用的问题。这可以迅速提升日元稳定币的可见度和可信度。 - SBI与Startale和Circle/Ripple的合作,不仅专注于代币化资产交易,还包括跨境汇款和企业结算等高价值应用场景。这表明日本金融机构正从基础设施层面构建实用生态,而不仅仅是发行代币。 - 尽管美元稳定币仍占据主导,日本巨头的入局和对企业级应用场景的聚焦,有望为日元稳定币开辟独特的利基市场,尤其是在亚洲区域贸易和结算中,逐步挑战美元稳定币在特定业务领域的霸主地位,而非直接全面对抗。 日本的“基础设施优先”策略与美国更激进的市场开放策略相比,哪种模式更有可能在长期内实现数字金融的持续增长和全球影响力? - 日本的“基础设施优先”模式,通过自上而下的监管框架和大型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旨在建立一个稳健、合规且可扩展的基础设施,这可能在初期显得缓慢,但一旦成熟,能为大规模机构采用提供坚实基础。这种模式强调可持续性和风险控制。 - 美国的市场开放模式,通过更宽松的发行门槛和更快的创新速度,刺激了市场活力和竞争。虽然短期内能迅速扩大规模,但可能伴随更高的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空间。此模式依赖市场力量驱动创新。 - 长期而言,若全球数字金融市场趋于成熟和标准化,日本的合规和稳健模式可能更具吸引力,尤其对传统金融机构而言。然而,若创新速度和市场规模仍是主导因素,美国的模式将继续保持领先。最终,两种模式的成功将取决于其能否在“稳定”与“创新”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以及能否有效应对不断演变的全球监管环境。